电信:等待观望
相对于中国移动的审慎和中国联通的激进,中国电信的态度则较为中庸,采取的是跟随型策略。“中国电信跟随市场风向,不会在第一时间主动选择。例如,中国电信推出的手机多是双卡双待制式,其目的就是与他人共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电信的策略不是独占市场,而是期望在已有的盘子里扩展蛋糕,所以其策略不会太激进。”张本厚认为。
事实上,中国电信也在研究OTT,不过对于微信沃卡这种方式,中国电信并不能从中得到太大利益而无法采取。“中国联通与微信合作可以挖转中国移动的用户,这主要基于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能够向下兼容中国移动的GSM网络;中国电信的C网制式则与GSM不兼容,用户如果转网就需要办理双卡双待,转网难度大,用户意愿降低,给中国电信带来的实际意义不大。”广东移动陈亮分析。
三大运营商对于OTT的态度,与其对iPhone的引入态度有一定相似之处:移动以我为主;联通主动合作;电信随大流,主动性不强。
中国联通与iPhone合作为其赢得了大量用户,那么与OTT合作是否会产生同样的市场效果?对此张本厚认为,中国联通首先与微信合作,其影响无法与iPhone相提并论。首先,目前中国联通只在广东针对部分用户与微信展开了合作;其次,微信5.0的新增内容缺乏特别诱人之处。而随着TD-LTE牌照的发放,中国移动在3G上的劣势会得到弥补,为其更好地开展数据业务打下基础。
合作不可避免
虽然三大运营商目前对于OTT的态度各不相同,但是比较统一的观点是运营商与OTT合作将成为共同趋势。
如前所述,以微信为代表的OTT公司用户急剧扩张——拥有4亿用户,加上互联网公司的创新精神,微信很容易将业务做成功,近来风行微信圈的“打飞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打飞机”这种不能产生明显盈利的业务虽然不会对运营商构成冲击,但是如果将QQ号作为用户身份识别号,就与拥有手机号码资源的运营商站在了对立面。例如,微信5.0包含支付功能,相对于运营商推出的需要换卡、换手机的移动支付而言,已然构成了威胁。
运营商能否做自己的OTT应用?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宋杰介绍,从国外经验来看,由GSMA联合运营商推出的富通信套件Joyn是其对抗OTT的措施之一,该业务在韩国发展情况较好,在欧洲并不理想,并且始终代替不了社交应用。
国外运营商也有通过收购方式做成社交应用的,如SK电讯收购赛我网,西班牙电信收购社交网站Tuenti。但是在我国运营商的任何收购举措都将面临政策上的限制,因此收购并不可行。综上所述,运营商与OTT公司合作已成必然趋势。
张本厚认为,从业务角度来看,运营商也必须依赖OTT来发展创新。因为在过去的功能机时代,业务创新可以由运营商自主完成,但是在未来的智能手机时代,业务创新的种类、速度都大大超越之前的功能机时代,在此方面对市场需求把握准确又反应迅速的OTT公司存在优势。而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通信行业价值链已从以运营商为中心转向了以用户为中心,运营商不能再固守以我为主的观念,而是要拥抱市场,满足用户需求。
如果合作,是否会让运营商加速沦落为管道提供商?对此,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认为,OTT是承载在运营商网络上的一种互联网业务,运营商不应将其放在对立面来防御。运营商和OTT公司的机制和体制不同,面对互联网业务,运营商思考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将核心主业放在基础网络建设上;互联网公司则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
“运营商如果继续做管道,那么现在的利润会受到影响,但是运营商别无选择,否则会被OTT绕开,360推出的随身Wi-Fi就是一个例子。与其纠结,不如做好通道。而如果通道在所难免,那么谁能做更好的通道,谁就能获取优势。”方兴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