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去年11月中旬决定以2.08亿美元的现金出售旗下一家子公司,这将提升该公司的收入,而且也有助于提振其全年利润。高盛集团预计,中兴通讯2012年 营收将达到150亿美元;净利润达到1.22亿美元。侯为贵表示,中兴通讯2012年来自美国市场的营收应该会达到1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手机销售。
但是,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中兴通讯目前在由瑞典的爱立信、阿尔卡特- 朗讯及华为所统治的全球无线通讯设备市场(规模达550亿美元)上的处境。
通过向欧洲和北美的运营商减价销售产品,中兴通讯已经在这些市场上获得了立足点,但是其代价是在这两个市场的利润率要比中国和非洲市场低得多。侯为贵把进军发达国家市场定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他承认说:“我们向大型跨国运营商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条件,这导致公司出现了很多亏损。”
消费类设备销售的利润率也非常微薄,而这部分销售收入在中兴通讯总体营收中占到大约三分之一。中兴通讯目前是全球第四大手机制造商,2012 年第三季度其市场份额为3.9%。然而,由于中兴通讯在海外市场销售的大部分手机均为捆绑运营商服务协议的廉价机型,而且品牌知名度低至微乎其微,致使该公司在实现利润方面远远落后于苹果和三星。
中兴通讯手机的平均销售价格为125美元,而市场上其他厂商近来推出的新款智能手机都定位于利润率更高的中高端市场。侯为贵表示:“我必须承认,我们与三星和苹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过我们正在设法应对这一问题。”
中兴通讯在1985 年创办时,也曾面临类似的挑战,当时中国依靠进口来满足急需电信设备的市场需求。六年前,也就是在1979 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支持市场化发展道路,在偏僻冷清的深圳小渔村创建了一个经济特区。据说当时毗邻深圳而仍处于英国治下的香港,其电话线路总长度甚至超过了整个大陆。很明显,中国要想迎头赶上,外国销售商是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而本土一流公司的腾飞尚需时日。
侯为贵出生于南京,他曾是一名教师,然后被分配到西安的一家国有航天研究所从事设计集成电路的工作。那时他开始经常出差到深圳,采购来自香港的设备。1985 年,侯为贵和其他六名工程师创办了中兴半导体公司,挂靠在这家国有航天研究所的名下,而且得到了一位香港私人投资者的投资。在1997 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IPO 之前,这家公司重组为中兴通讯。
起初,中兴通讯的工程师们致力于设计电话交换机和电路。在中兴通讯36 层总部大楼内部新建成的博物馆里,自豪地陈列着该公司设计的首款电话交换机,以及侯为贵年轻时和他创业团队的一些模糊不清的照片。在该博物馆的围绳里还陈列着中兴通讯的第一辆公司汽车——一辆浅蓝色奔驰轿车。
到了上世纪90 年代,中兴通讯渴望进入由国外制造商主导的国内市场。在1990年至1995 年期间,中国大陆的电话用户数量从700 万户激增至4,100 万户,但是本土制造商没有获得多少参与的机会。但随后外国制造商开始纷纷向中兴通讯和华为采购廉价设备,从而为这两家公司安装和经营自己的设备创造了一个 有利的机会。
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是在中国政府的授意下创建的。驻北京的产业顾问、《建立人脉关系》(Makingthe Connection)作者戴维· 沃尔夫(DavidWolf)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沃尔夫指出,在中兴通讯和华为就技术投资方面做出了正确选择的同时,其他国有的竞争对手因未能跟上产业发展步伐而被淘 汰。其中的教训是“这些中国一流企业的崛起,完全是靠他们的自立更生”,他如此写道。
“我觉得美国国会议员们确实错误判断了党委会在我们公司经营层面中所产生的影响。”
是谁拥有中国电信网络设备公司?又是谁在控制这些公司?这就是令美国议员们颇感困惑的问题。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鉴于中兴通讯和华为与中国政府都有关联,如果让这两家中国公司参与美国关键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话,那便无法相信他们不会 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共和党议员迈克· 罗杰斯(Mike Rogers)表示,“对于华为和中兴通讯以及他们与中国政府之间存在的联系,我们感到非常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