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是一个大神辈出的社区,即便是在无为而治的日子里,也忽然就有一两个大神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删掉全部回答引身而退,以一种无声的手段抗议知乎管理团队在某些方面的不作为,或者在有为而治的日子里,不管知乎会有什么样的动作都会引来大神的“如何看待”和“如何评价”,点赞或者说蠢都各树一帜,搞不好又有大神受了刺激删掉全部回答孑然离去,只留下“哼,看你们怎么办的”大音。然而知乎并没有因为一些大神的离去而受到影响,时时刻刻都会再度涌现不少小神,小神发展成中神,中神再发展成大神,只是这条路并不像知乎刚设立的时候那么顺畅了,我的一位媒体朋友抱怨说,虽然他回答了不少长篇大论获得了不少赞,但他还是没有变成知乎红人,只能怨知乎上的聪明人实在太多了。
大神好请但难伺候,而要管理众多大神所在的社区是一件很重的任务,需要冷静而又谨慎,他们总是想好了,做好了然后再集中和公众说一下,“对了,我们要怎么怎么了”。比如他们第一次向公众发声是在 2013 年 3 月,是因为知乎要正式向外界开放了,在此之前,知乎贯彻了严格的邀请制度就是为了保证知乎上的答案不会被“水”(然后变成百度知道),所有的一切知乎都要控制好,保证知乎的发展都在计划之中。知乎邀请了众多行业大神来回答问题,一开始就奠定了知乎作为高质量问答社区的基调,一旦高逼格成为一种即有形象之后,用户就自然变得敬仰起来膜拜,也会学着大神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即便是吐槽也变得机智和幽默(而不是脑残)。当形象和模式都顺理成章都处在一个好的发展趋势的时候,知乎终于对外界说,我们想好了,做好了,准备好了,你们来注册吧。
这也算是一种饥饿营销吧,开放注册之后,知乎的用户数量“直线上升”,两年里增长了 40 倍。现在知乎的注册用户数为 1700 万,月活跃独立用户数 880 万,每天新增问答 120 万个,月页面浏览量为 2.5 亿。另一个比较乐观的指标是知乎的用户留存率,以 2013 年 6 月注册的用户举例,在 14 个月后依旧还有 82.8% 的用户还在知乎上活跃,大家会觉得知乎给他们带来了价值。一般很少会有公司主动向外界透露用户留存率,这是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用户对产品态度最好的证据。一般对于社交网络来说,如果第一批的留存率达不到 80%,是不成气候的,知乎为了一个社区有这样的一个留存率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一般要留住老用户要比发展新用户的成本要高一些。
在开放注册的两年中,知乎基本上处在有条不紊的发展之中,一切都在知乎管理团队的掌握中,稳定的高留存率也说明知乎把上面的大神伺候的很好,活跃的答案撰写着心甘情愿地为知乎贡献力量,而想要获取知识的用户也能在知乎上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在这样一个对于知乎“岁月静好”的时代,知乎终于又可以对外界说,我们做的不错,我们也准备好了,我们向大家说说一下我们当下的成果,过去的几年中,知乎究竟做了什么。
周源在(不久之前的……)媒体见面会上说了很多知乎做过的事情。在我看来,知乎在这三年中就做了两件事情,社区维护和内容推广。这两件事情都非常不容易。
在周源接受《好奇心日报》专访时,他提到知乎做最主要的事情跟《大城市的死与生》里提到的纽约复兴——人口从 700 万增长到 900 万的时期很像,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治理卫生、修补窗户上。具体来说就像是他在见面会上介绍的:反垃圾内容、反无意义的灌水、反对不友善的行为和网络暴力、保护版权。对于一个社区来说,维护社区和谐可以影响到社区的生存状态。比如“评论”本来是网易新闻客户端最大的噱头,也因为这个杀手锏使本来在门户新闻竞争中处于下风的网易新闻一举成为手机新闻端最具竞争力的产品,然而在用来上千万的用户之后,它再也无法控制住评论质量,叫骂、地域攻击、喷子、民粹主义、五毛已经攻陷了网易新闻评论,你很难再看到高质量且理智的评论。
在我看来,知乎对于社区维护采取的是“无为而治”的办法,它通过制定一种机制(我们更喜欢用“体制”这个说法),并引入社区用户自治的办法来在无形中制约社区中不良因素,这样的好处是,如果这种机制发挥作用的话,社区的自律行为在一种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发生,人工强制干预的情况会很少,这样可以避免让用户觉得知乎管理团队在干涉他们的行动从而引起反感。比如在知乎中一些不友好的答案在触发某种机制后会自动折叠,减少让更多用户看到的几率,当一些敏感的内容在广泛传播并触发到某种机制后会关闭问题和评论,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用户也会理解。当然,当用户觉得无法认同知乎的一些处罚可以提起申诉,这种申诉是公开的,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违反了那条规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也可以让理智的用户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