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城市SNS之路:企业,产业,国家重构
人们更多地注意到让世界连接起来的样本——Facebook,它仅用了几年时间使用户数超过了9亿,成为事实上的“第三国”。Facebook今年以来高调宣布公司正在重朔,它的掌门人扎克伯格宣称Facebook正在“完全拥抱移动互联网”,因为显尔易见的是,仅5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流量就从3.89EB增长到39.75EB(10倍);收入从3258亿美元增至6275亿;视频数据消费2016年将是2011年的6.5倍;音乐和社交媒体应用将增长到8倍,游戏应用将增长到10倍;网页浏览将是2011年6倍;应用程序下载数据量将是2011年14倍——这等于说,这个世界很多消费形态正在发生迁徙,从现实世界义无返顾地迁徙到虚拟世界中,从PC端迁徙到手持智能终端。
像Facebook、微信等打造的无线SNS,已经在向我们局部地描绘了 一个未来城市SNS的功能,它首先重构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它远远不是城市SNS的全部,因为社会除了个体,还有企业和政府的存在,并且,后两者的重构,比起人的关系重构更能让社会总体效率快速提高。但是显然,企业、产业的重构,以及城市和国家的重构,比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重构,要艰难和复杂得多。
仅有人、企业、行业的重构,是远远不够。社会综合效率的提高,依然有赖于政府效率、城市效率,乃至国家机器效率的提升——这不完全,或者说远远不只是技术进步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政府与企业不同,它天然地缺乏竞争,即便是政府效率较高的美国,四年一届的竞选也不能完全解决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如何在类市场化机制缺失下,自发地追求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IBM在不久前为世界描述了一个“无线地球”的未来图景,在这个大的图景之下,通过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连接,社会发展的大瓶颈都将得以突破,比如智能交通对全球车流、物流的疏导;城市SNS加速社会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工程的改进;电子政务加快政府政务的效率提升,政府和民众关系的改良优化;等等。
关于未来城市、国家SNS,有几个样本值得研究和观望:
2010年3月22日,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宣布了一项“激进”的改革:政府将为每名公民开设个人专属网页,在未来4年内建成无纸化社会,届时公民可以足不出户,通过自己的专属网页,办理子女入学、申请护照、注册车牌、预约医生和找工作等业务。按照计划,无纸化社会将分两步建成:一、在1年时间内,建立每名公民的个人专属网页,相当于个人在网络世界的ID;二、公民可通过网络为子女申请入学、预约医生、申领福利、缴纳税款、申请护照和办理车牌等;三、接下来3年,成为类似Facebook的社交网站互动,实现网络教育、问诊等。按照布朗的设想,这项“国家SNS”计划,将使政府节省下高达40亿英镑的办公费用,同时也让公民省下各种办手续耗费的时间和交通成本。
还有新加坡、东京、纽约、台北,都已经在探索建设城市SNS的模式。其中只有纽约采取了完全政府投资建网并运营模式,其它城市政府更多地还只是将其当成一种试探,在投资上也相对保守。比如东京引入了运营商,对其城市SNS进行投资建网并运营模式;新加坡则是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运营模式;台北是政府牵头,运营商BOT方式——它们正在形成中的形态,后继将成为世界城市SNS未来形态的雏形。
中国的城市SNS之路可能要更漫长,中国公务员与事业部门人员人数高达4000万,政务、教育、医疗、社保体系管理体系和链条复杂而冗长,效率提升空间虽然很大,但是阻力亦同样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