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通信业务 > 文摘 > 任正非:假设未来数据流量管道变粗

任正非:假设未来数据流量管道变粗

2012-11-08 13:29:47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0  点击:


  这只是事情的一面,挑战的另一面被大多数人忽略。

  “这个恭维和赞赏是对腾讯的很大鼓励,但我们觉得还远远不够,觉得这张票只是站台票”,马化腾在会上警示公司中层干部说,微信的快速发展只能证明腾讯已经挤进了无线互联网的站台,“先进去,后面能不能上车、上船不知道。另外公司上还是个别的一两个产品上,其他全部掉队……都有很大变数”。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事实上,自从微信闪亮登场,腾讯内部各产品间竞争的火药味和压力即日增,微信对于腾讯而言不是增量关系,而是替代关系、迁徙关系——腾讯即时通讯服务、游戏、Qzone等产品如何从PC端通过微信迁徙到更简单易用的无线互联网入口——智能终端上?显而易见的是,用户从手机端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成本(时间成本)更低,也更简单易用(像打开水龙头一样),但是这一轮迁徙对腾讯既有业务而言则是巨大的挑战:

  首先,手机界面特质决定了大量PC上的应用被自动过滤掉,腾讯公司内部据称有“上千个”产品未来都要面临选择和生存的难题;其次,少而精是手机端的必然选择,它对抗的是腾讯产品当前的多而杂;再次,替代、迁徙长期来看,将以牺牲原有的收益、利润为代价——但是从用户端而言,这轮替代和洗牌将会带来更好的结果——不干净的信息、人际关系会被清理,网络社区更纯净并更有效率。

   “我们很多人以为无线互联网是用来补充有线互联网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其实无线互联网是颠覆现有产业的”,腾讯总裁兼CEO刘炽平在公司内部强调说,无线互联网对最终用户而言,将意味着更实用、更易用、成本更低,所以腾讯正在对自己发出追问“我们能不能牺牲用户的利益赚取太多的利润?这也是不能的。”——这意味着,微信与现在的Qzone在未来是实质的替代关系,因为微信必然更便捷、实惠。

   那么马化腾所言未来“个别的一两个产品上(移动互联网),其他全部掉队”的担忧,就不是妄言。

  根据华为战略咨询主管李常伟的分析,未来网络世界的重构,将遵循追求路径最短(成本)下达成全部边接(需求)为目标。这一理论,在过去10年已被印证,并还将在接下来的20年里继续印证。也就是说,以费用和时间成本降低为推动力,解决P2P(人与人),M2M(机器与机器),P2M(人与机器)的最佳连接。

   ——这不仅能证明,以微信为契机,腾讯内部业务的重组、洗牌,也将说明,相对低效率的连接方式、渠道不断被替代、消失将是趋势:实际上,2007年,以IPHONE为引爆点,成熟智能终端的出现已经导致了越来越多、各种形态存在的中间渠道的被替代、衰落,甚至消亡。比如,微信替代短信,VOIP替代语音,APPSTORE取代线下音乐,等等。拓展到更宽泛的领域,这一现象也正在加速发生,比如电子商务导致的国美骤然巨亏,交易电子化引发的美国纽交所场内经纪人消失,美国《商业周刊》的无纸化……

  信息入口也在发生改变:2003年信息的入口是Yahoo,新浪,搜狐,2003-2008年,入口变为谷歌、百度;2008年之后,入口已被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等带有SNS(社区)特质的媒体取代;2011年末,社区关系更为紧密的微信出现,它的繁荣将意味着某一,甚至某几种入口的消亡……这段历史,事实也是人们“追求路径最短(成本)下达成全部边接(信息连接)”规律的反映,信息以何种方式获得最快传播,以及个体如何以最高效率(最低时间成本)获得信息,尤其是有效信息。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SNS的兴起替代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衰亡,显然,以媒体告诉大家,远远没有让“大家告诉大家”更快、更令人信服——而“快”与“令人信服”又正在加速SNS的进化,比如腾讯自身的重组,以及微信向新浪微博的挑战——显然前者的社区关系更紧密,信息更干净——快,与“令人信服”是信息获取效率的保障,因为,仅有快是不够的。

  所以,不只是传统平面媒体,作为信息中间渠道的新媒体,在未来的20年中,还将继续的它的替代史、进化史。

  不仅如此,信息的形态也会发生极大改变。“2011年,信息媒体的展现形式有52%为视频,我们预计2020年视频形态将占到信息的95%”,李常伟说,这亦是华为打造“超级管道”赌局的依据之一——以阅读为介质的“文本”资讯,也要作为信息传递的中间渠道被单位时间内获取信息更为有效率的“影像”资讯所替代。

  这听起来令人难以接受。但是如果你身处于每天几何级增长的海量信息中,如何更快、更有效率地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当然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