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问题是人才。中国有基础人才,但领导型人才匮乏,人才梯度不足。而且,目前一些领导型人才也不愿意在企业任职,更喜欢创业。人才结构的矛盾,需要全行业去努力改变。
此外,企业核心技术缺失、前瞻性规划能力不足,这些还需要时间去积累。
《21世纪》:具体到大唐电信,你们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
曹斌:资金方面我们投入很大,但由于我们是上市公司,资本投入、利润回报的要求很严格。目前我们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每年投入6亿。在人才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变革。2013年,公司启动了针对人才培育的“苹果计划”,集成电路体系也在规划之中。该计划通过对人才的选、用、育、留等手段综合规划,对人才提供加薪、生活福利补助、北京落户、全面培训体系等多种激励手段。
比如,薪水。由于国资的薪酬管理原因,公司员工大部分薪水低于业界主流水平,但根据“苹果计划”,我们将用3年时间提升集成电路人才的薪资水平,使集成电路人才薪水达到业界中上等水平。目前已经是第二年,明年就可以实现计划目标。
在实现人才稳定之后。我们还通过与国际公司的合作,优化人才结构,学习人才管理。在跟恩智浦半导体的合资公司里,人才大多由恩智浦推荐,薪资水平与国际持平。日后,我们会加强国际人才交流,这样可以吸引大量人才。恩智浦目前也比较认可我们的管理水平。大唐拥有久经市场考验的半导体基础,对于下一步发展有成熟的规划。
国际话语权在提升
《21世纪》:如何评价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当下的整体实力?
曹斌:当前,高端产品少、利润率低是国内芯片企业面临的一个现状,作为国际芯片市场的晚进入者,国内芯片企业主要采取跟随策略,创新度仍有不足,低价策略是其市场竞争的显着特征。但随着未来中国集成电路厂商在技术和市场的积累和成熟,未来必然能推出更高性能、更低功耗、更低成本、更适应中国市场的芯片产品,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21世纪》:现在国内公司都在计划收购芯片公司,希望借助收购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唐电信是否也有收购计划?
曹斌:我们今年也看过很多业内企业,但很难找到合适的标的。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收购之后的整合难度。如果只是单纯收购一个公司,日后这个公司完全独立运营,不与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那么只能算是增量变化,没有产生质变,也无法帮助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收购之前也要考虑企业文化差异、管理水平等等。收购是企业战略规划,但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集成电路是典型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属于高度全球化竞争。大唐半导体要加速并购重组节奏,快速补齐现有短板,使公司成为全球知名和中国领先的芯片设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21世纪》:随着中国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国际芯片企业也开始在中国加注筹码。但对于跟国际企业的合作,目前国内企业的观点不太统一,有一派持保守态度,认为国际企业是来借中国的政策东风的。你怎么看?
曹斌:应该说,首先国际公司对中国的重视度在提升。
我们与恩智浦的合作谈过好几次,三年前,我们要求控股的时候,恩智浦不同意。但随着恩智浦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度不断提升,2013年,恩智浦同意由中方控股,目前大唐恩智浦是我们持股51%。而且,在合作中,恩智浦对中国企业、中国市场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
国际企业对中国的态度已经与之前不同,他们会加大在中国的布局,包括向中国输出核心技术、人才,而且战略布局重点也会放在中国,中国也将慢慢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点的中心,这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