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厢情愿:产品vs用户认可
经过短暂的尝鲜阶段后,这些智能语音应用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火爆。大多数用户都把它们当成了玩具,试用几次后就不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这种新型的交互方式不能满足人们的刚性生活需求。《2014第一季度中国手机输入法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在对手机输入法用户关于语音输入调查中发现,语音输入使用场景限制太多,语音输入率在用户中仍然不高,完全不使用以及几乎不使用语音输入的用户合计占比达67.9%。
整个市场从热度转换为实实在在的“力量”还有些距离。业界谈论更多的是如何提升技术、突破技术难度,而不是顺应消费者需要,推出更多黏性强、服务能力强的应用和产品。今后的语音技术和产品,应该从技术导向向消费者导向转移,企业应该推出更多消费者愿意用、发自内心喜欢用的语音产品和服务。
逆水行舟:投入vs产出
众多竞争者的加入仅是一个开始,由Siri带动的此轮“面向移动终端”的智能语音浪潮,盈利能力还有待观察。从全球看,IBM、微软、Nuance等跨国IT巨头在语音识别技术上具有雄厚的综合实力、技术基础和行业经验,但是他们语音产品的盈利模式也尚在探讨之中。目前,凭借“只要占领市场,取得盈利指日可待”的信念激励着开发者向智能语音市场不断冲锋陷阵,“不抛弃,不放弃”的代价是否能让市场埋单,依然是个未知数。
盲人摸象:行业发展vs市场标准
这一轮的智能语音热潮起于苹果公司发布智能语音工具Siri,但其汉语服务推出相对滞后,给中国本土公司以成长机会。我国智能语音产业正在快速发展,2013年,全球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达到30亿美元以上,其中我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超过15亿元。然而,目前智能语音市场上有些公司开发的软件还是以国外产品的汉化为主,缺乏独立的市场创新。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市场标准,扶持产业发展。
智能语音不仅仅是一款语音助手的应用程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接地气才能将其发扬光大。智能语音产业的特殊之处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其他产业而存在,无论可穿戴、智能手表、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和智能交通,未来每个领域都会进行数据开放,智能语音将引领产业重大变革。而智能语音的特点是大量的积累,这就决定智能语音产业是“一根针刺破天”的专业领域,而不是用一个铁锤砸出一片声势的产业,需要深耕久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