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比尔·盖茨秘密造访诺基亚董事长奥利拉,希望由此打开手机市场的新格局。
微软选择与诺基亚结盟,看中的就是诺基亚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从而在移动通信业复制微软的视窗神话。
奥利拉并没有小视比尔·盖茨的野心,移动通信行业将重演PC业变革之初的开放性之争。这一次,奥利拉不仅拒绝了微软,而且义无反顾地与大大小小的手机厂商结成了Symbian联盟,研发针对移动手持设备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平台,他们希望Symbian系统成为未来手机核心软件并由此形成行业标准。
毒刺计划
号称“微软啦啦队长”的巴尔默在激励员工士气或训话的时候总是特喜欢大喊大叫,其喊叫声音量之高低与所强调内容的重要性成正比。在一次动员大会上,巴尔默居然因吼叫太凶而拉伤了声带,最后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场会议对巴尔默和微软该是何等的重要。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手机,巴尔默描绘了一幅美妙的蓝图:2005年微软软件在手机市场占领四分之一的份额—直指诺基亚Symbian联盟的“毒刺(Stinger)”计划。就是这个宏伟的目标令他激动得拉伤了声带。当时,微软在这个市场的占有率是零,现在还是。
无线部在微软公司的重要地位已经凸显。去年12月,巴尔默下令,无线部以后直接向他本人报告工作。最近几个星期里,他对该部门更是关爱有加,令其他部门眼红不已。
“毒刺”刺谁?
“毒刺”改旗易帜为“智能手机(SmartPhone 2002)”后,微软携手英特尔、德州仪器,共同打造智能手机的野心更是路人皆知。SmartPhone瞄准的是基于Web的高端无线设备,可以下载电子邮件、发送图片、播放音乐、编辑文档等。
传统手机制造采用的都是定制设计的技术,进入门槛很高,利润也很肥厚。微软公司负责移动业务的副总裁Juha Christensen说:“我们的战略是切实地除去制造移动电话的神秘面纱。”这意味着,如果有足够多的制造商“捧场”,智能手机将会成为标准化的商品,借助三巨头生产的芯片组,任何电子厂商都可以打入手机市场。届时,无线领域将再度上演“WinTel神话”,而那正是微软所盼望的。
但微软的最终目标不是仅限于获得手机的标准控制权,而是向无线厂商出售软件及运营无线数据系统服务,将桌面辉煌复制到无线领域,正如伦敦一位证券分析师所说的那样,“手机只是(微软的)登陆点而已。”
三大难关
显然,手机制造商对微软觊觎它们领地的“狼子野心”很“感冒”,几年前,诺基亚合纵连横8家大牌无线厂商结成了Symbian联盟,向竞争对手开放终端组件和软件平台。在3GSM世界大会召开之前,诺基亚还和德州仪器签署了一份协议,提供标准化的智能手机半导体硬件和软件工具包。
要击败Symbian阵营,三道难关横亘在微软的面前。
从技术角度来看,微软注重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宣称SmartPhone界面友好、功能强大、应用灵活,出发点用户希望在手机上阅读消息像在计算机上阅读电子邮件一样方便,并愿意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但Symbian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那样花哨的功能对用户没有实质性的吸引力。Symbian是一个框架系统,很快也将推出处理电子邮件、日历和消息的软件,在此基础上,制造商有足够的余地创建自己的接口和服务。
在手机领域,微软再一次暴露了贯有的“症状”—系统大、bug多,SmartPhone精简模型所需要的内存和处理能力是现有手机的8倍。
就市场而言,微软更不占优势。在无线战场滚打摸爬了多年的诺基亚,对厂商及用户需求了如指掌,所以,它制定的目标很实际、重效果。现在,除三星和英国的小公司Sendo之外,其他制造商都坚决地站在Symbian一边,TI(德州仪器)对微软显然也并非推心置腹。即便能打通设计、制造两个环节,营销仍是一大难,SmartPhone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功能的实用性还有待考验。
或许,最大的障碍还是潜在客户对微软的极大不信任和警惕。微软的贪婪和残暴在业界是出了名的,它吞食了PC最肥厚的利润,把其他厂商留在食不果腹的边缘痛苦挣扎。一想到手机市场出现同样的景象,无线厂商就不寒而栗,正如一位欧洲电信厂商老总所说的那样,“(这里的)每个人都痛恨微软”。
虽然有几家无线运营商和微软签署了合作协议,但警惕却大于诚意,它们担心微软的无线门户、即时消息、在线内容等业务会壮大起来,那样岂不是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很多银子流入微软的腰包?
SmartPhone能否再现Pocket PC的风光,还是重蹈“维纳斯”的覆辙,一方面要看竞争对手的搏弈力量,另一方面还要看微软的技术实力、营销策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
贴牌:开放的需要?
2月份法国嘎纳3GSM大会上,微软分别与Intel和TI签定两项协议,意味着针对智能电话的成熟操作系统一经推出,将为手机制造商提供从芯片和其他电子元器件到软件所需的一切。其目的是让手机制造商更容易地制造SmartPhone电话。
更大的悬念是英特尔和微软在PC业的“贵族身份”。正是双方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结盟WinTel,才得以终结了大型机时代,拉开PC业变革长达20多年的波澜壮阔的一幕。
通信业也要Intel Inside?
英特尔追逐移动通信的脚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1999年11月,Intel收购了通信厂商DSPC公司,从而获得了基带芯片的参考设计和软件技术。进军通信业,对英特尔来说最大的考验是没有通信行业的技术积累,这与它在计算机行业的强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毫无疑问,英特尔在芯片设计上的大转折战略,已经预见到了产业发展的历史潮流。PC市场的逐渐饱和和无法挽回的颓势已经影响到了Intel此前居高不下的高利润率,通信市场的高利润和高增长则与之形成了截然鲜明的比照。在一个计算、通信和内容大融合的年代里,Intel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这一丰厚市场。
接下来的问题就只是平滑过渡了。2001年春,在美国举行的英特尔开发商论坛上,英特尔更加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行业、四大架构的思想。一个中心,就是硅技术; 两个行业,就是计算机与通信行业;四大架构,就是IA架构(Intel Architecture)、PCA架构(Personal Computing Architecture)、IXA架构(Internet eXchange Architecture)和IPF架构(Itanium Product Family)。硅技术是英特尔的立身之本,PCA架构针对的是终端用户领域,IXA架构针对各种连网和交换设备,IPF则是向高端服务器领域的扩展。高端服务器在网络(包括电信网络)中有大量的应用。所以,从表面上看,IPF是IA架构的继续深化,实际上它是英特尔向通信领域拓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信厂商也没有敢轻视Intel觊觎移动通信的野心和实力,纷纷开始增强自己的“计算”功能。如同Intel之于PC业,在移动通信芯片制造业同样拥有王者之外位的TI公司,主业DSP的收入占到年收入的60%左右,用户也大都为各大通信公司。同样在这次3GSM大会上,HP宣布了一款新的PDA--Jornada 928,采用了TI的OMAP 710,TI也希望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多媒体计算能力。又如索尼爱立信最近在欧洲推出的彩屏蜂窝电话,自身带有照相机,索尼爱立信认为,用手机拍照后再将图片传送到朋友的手机上,这将是手机短信之后的又一个流行趋势,这样的手机甚至还可以用来看电影剪辑、玩游戏和听音乐。
谁在祭起开放大旗?
Intel要在每台手机上贴上Intel Inside,不得不再次祭起曾经在PC业所向披靡的开放大旗。
通信业与计算机业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开放与否。20多年来,计算机业的开放进程已经深入人心,专用系统越来越少,开放系统根深叶茂。计算机业的开放离不开英特尔的极力倡导和身体力行。开放给用户带来了实惠,赋予更多厂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直接促成了计算机行业的繁荣。
相形之下,通信业现在依旧处在一种讳莫如深的封闭状态。以手机制造为例,厂商基本上包揽了从硬件到软件再到应用研发的全过程。串行式的研发过程要求首先选定硬件平台,然后开发应用,之后送到制式认证机构,验证是否符合各项全球性的规范。
由于这种制式认证机构全球只有几家,生产厂商与认证机构可能地理上远隔千山万水。如果没有通过制式认证,就要回过头来重新进行第二轮开发。一旦硬件平台的问题没有通过制式认证,第二轮开发须从选择硬件平台开始,在原来硬件平台上开发的应用全部付之东流。这种开发过程往往要重复多次才能通过制式认证,因此,一台手机常规的开发过程大约需要1~2年的时间!
另一方面,对电信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来说,如果能缩短手机的研发周期,将会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运营商需要不断推出新的增值服务,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客户,新的增值服务需要具有新功能的手机。对于手机制造商来说,越快推出新型手机,越能占有市场优势,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
英特尔抓住的正是通信业的这个致命“软肋”,以开放性为契机,撕开进军通信业的突破口。
这一开放性的具体体现就是Intel提出的所谓PCA架构。采用PCA架构开发无线上网装置,从根本上摒弃了传统的串行开发方法,能够大大缩短新产品开发的周期。它是一种并行的开发过程,分成3条线独立进行。一条是通信功能的开发,把与技术规范相关联的部分拿出来放在这里,第二条是硬件设备的开发,最后一条是应用的开发。3条线之间用开放的软件架构连在一起。PCA中的各种接口全部是开放的,可向任何厂商提供。这样只有涉及通信功能的部分需要制式认证,硬件和应用的开发都可以独立进行,并且可以由不同的厂商来开发,从而在手机研发上形成一种开放的局面。英特尔扮演的角色与其在计算机行业中类似,是开放平台的提供商。
英特尔开放性的战略思想的确击中了通信业的要害。只要它能给手机制造厂商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不愁缺厂商支持。实际上,一些通信厂商也看到了通信行业所面临的开放性问题,TI的OMAP与英特尔的PCA如出一辙,其倡导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PCA几乎相同。诺基亚也提出了引入开放性的构想。
但是IT厂商和通信厂商倡导开放性的初衷也许有所不同。封闭专有系统一定会给通信厂商带来较高的利润,从这一点来说,通信厂商某种程度上并不希望看到开放的局面。但是IT厂商既然已经选择了开放来打开通信业的封闭之门,通信厂商必须要有相应的应对策略,它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开放,要么继续封闭下去。
开放的缺口一旦打开,封闭者最终将会失去市场。这一次,IT厂商是攻,而通信厂商是守。
英特尔的“软肋”
在移动通信业要想复制PC模式,英特尔还要等待多方面的验证,比如技术是否有足够优势、能否获得广泛支持等。
在基带芯片方面,英特尔依旧显得力量薄弱。基带芯片作为统管通信功能的关键技术,英特尔原先并没有掌握,其强项是多媒体处理能力、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英特尔的窘境也是任何一家要进入通信行业的IT厂商都同样面临的问题。基带芯片的主体是DSP,英特尔没有采取收购的策略,而是同ADI合作,研发一种既包含微处理器又包含DSP的双核芯片,英特尔将其称之为微信号架构(MSA)。这项合作是英特尔征服通信厂商的关键,也是英特尔克服自身弱势的关键。
但是,这项关键的合作进展似乎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ADI是一家生产DSP的公司,1999年2月,英特尔与ADI开始联合开发这种双核结构芯片,2000年12月双方联手推出了在单一平台上集成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微控制器功能的一种新型架构,并将其命名为“微信号架构”。当时双方预计产品将在其后的一年内上市。但是直到现在这种产品并未露面。根据今年春季IDF上透露的信息看,最终产品要在今年下半年问世。
其实,英特尔在通信行业中面临的难点,也是计算机与通信行业的融合中所有厂商所共同面临的难题。IT厂商需要通信技能,通信厂商同样需要多媒体处理技能,提倡开放性则成为进入对方领地的利器。
在通信业可能走向开放的变革中,现在断定哪些厂商能赢还为时尚早,但能准确抓住产业发展趋势并迅速做出反应的厂商,胜算概率当然就高。但是今天的英特尔也好,微软也好,恐怕谁也无法在移动通信业上再复制当年在PC业的辉煌业绩。在一个倡导融合、合作和共赢的年代里,不同利益同盟间对于标准话语权的角逐,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两家企业所能掌控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移动通信业,已没有人再愿意尝试跟着WinTel不断升级的痛苦。如果移动通信行业的开放能引导出一个群雄并起的局面,那么受惠的将是更加广泛的利益群体。
谁更开放?
2001年11月,以通信领域的各大手机厂商和移动运营巨头为主,诺基亚率先联合18家厂商,宣布支持“开放移动架构(OMA)”计划。它标志着移动业务领域对开放性技术架构的定义和实施过程的开始。而且,根据最新消息,目前,支持“开放移动架构”的厂商阵营已经增加到33家,其中不乏BEA、惠普、IBM、Oracle等领先的IT设备和应用服务供应商。
更有意思的是,作为“开放移动架构”倡导者的诺基亚公司还专门成立了拥有1600名员工的移动软件部,以便更好地支持“开放移动架构”计划的实施。
群雄“割据”的诸侯时代
早在几年前,占据手机市场超过30%份额的诺基亚就率先提出了开放、共赢的构想。在它的倡导下,从Symbian的成立,到“开放移动架构”获得33家厂商的支持,通信阵营的“开放”构想逐步变成了现实。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使如此多的厂商(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坐在一起,大谈“开放性架构”?
“因为当前的移动业务架构通常都基于企业内部专有结构和解决方案,移动业务也只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运营商网络或某个终端设备制造商”,安墨客说,“分割的市场,相对封闭的业务框架,很可能使得厂商每开展一项新业务,都要与运营商、内容提供商、设备供应商等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进行商谈。可以说,这种分割的市场减缓了新业务推出的速度。”
“开放移动架构”的作用就是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行开放式的全球标准,使多数厂商能在保持个性化业务互操作性的同时,在跨市场和众多移动终端中推行其品牌产品,将市场割据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从而推动移动业务的迅猛发展。安墨客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当年的移动终端厂商都采用GSM一样,统一的制作平台会使新应用的开展变得简单、快捷,使得不同的终端制造商、运营商、应用开发商能够为用户提供无缝的服务。”
如果按照预期目标发展,众多的提供商将能够开发基于开放式接口架构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统一的业务平台和可互操作的终端能够造就品牌化和个性化的移动业务;而它们将由众多运营商提供,并在大范围的终端设备上得以实现。
安墨客阐述了移动业务市场目前的状况和预期的发展目标(参见右表),而且表示:“在这个框架里,所有的竞争者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它们只需集中精力于自己擅长的领域,而无需担心它们推出的基于这种架构的技术和产品能否走向全球市场。”
安墨客列举了采用这种多厂商的统一业务架构的七大好处:
- 能够快速部署全球性的业务;
- 推进了面向消费者的创新业务并缩短其进入市场的时间;
- 使基础设施、设备和业务间具备互操作性;
- 使供应商、运营商和开发商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 减少了市场分割;
- 降低了引进新业务的成本;
- 避免了用户在选择不同的服务提供商时产生的混乱。
“开放越多,受益越多。而谁的服务将为市场所接受,将由最终用户来选择。”安墨客说。
开放者得天下
尽管诺基亚是‘开放移动架构’的倡导者,但诺基亚似乎并不希望 “开放移动架构”只属于诺基亚,诺基亚倒是希望“开放移动架构”属于它所有的支持者。
“开放移动架构”计划宣布之初,18家支持者主要是致力于提供基于开放移动架构的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它们分别是:AT&T Wireless、Cingular Wireless、MM02、NTT DoCoMo、Telefonica Moviles、Vodafone、富士通、Matsushita、三菱电气、摩托罗拉、NEC、诺基亚、三星、夏普、西门子、索尼爱立信、东芝和Symbian。此后,中国移动、TI、ST Microelectronics、Openwave、阿尔卡特、AUSystem 以及TIM(Telecom Italia Group)也宣布了将逐步支持该计划。
可是到了2001年12月,BEA、Borland、惠普、IBM、Oracle 和Sun Microsystems等IT设备和应用服务供应商也加入了这一“阵营”,宣布支持“开放移动架构”,以推动移动软件和业务市场。当然,其中没有微软和Intel。
“‘开放移动架构’是否在回避微软和Intel的参与?诺基亚对微软、Intel、TI的合作怎么看?” 安墨客是这样回答记者的:“只要遵循‘开放移动架构’的原则,开放的大门将为所有的厂商敞开。”
诺基亚的“开放移动架构”原则包括:
- 基于产品和服务的开放式全球标准;
- 独立的通信层及业务平台(GSM/GPRS、CDMA、WCDMA、3G);
- 开放式架构及接口;
- 基础架构独立于操作系统;
- API的开放式业务;
- 无缝的地域漫游和隔代技术漫游;
- 方便终端用户使用;
- 互操作性和多厂商环境;
- 任何公司的技术在使用时不存在障碍。
为了吸引更多的厂商成为“开放移动架构”的响应者,诺基亚甚至不惜把包括客户端多媒体信息服务(MMS) 和短信息服务(SMS)组件、WAP/XHTML浏览器、基于SyncML的同步引擎在内的几种客户终端组件提供给业内的其他厂商,甚至是竞争对手。具体地说,就是诺基亚将移动浏览器、智能短信技术的源代码授权给韩国三星;与索尼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开发可使手机与其他电子设备通信的中间软件。
对目前已经位居手机市场头把交椅、又以手机软件见长的诺基亚而言,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究竟意欲何为?
“我们的目的不是在短期内取得收益,而是要促进应用的发展。不能不承认,软件在移动通信产业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而诺基亚的做法无疑会促进手机软件平台的开发”,安墨客说,“而且,我们会把手机外观做得更时尚、更吸引人。”
依照业界现有的主要标准组织(如3GPP和WAP论坛)的规定,参与“开放移动架构”计划的各公司将进行移动软件的开发。该计划还将依靠业内现有的应用技术合作。“诺基亚倡导‘开放移动架构’,向竞争对手开放终端组件和软件平台,这是必须要迈出的一步。它将延续GSM平台的成功。”安墨客说。
两种开放
既然都是“开放”,那么,来自PC阵营的开放与来自通信阵营的开放究竟是“殊途同归”,还是会有可能演变成一场“血刃”?
业内人士分析,微软、Intel、TI的“开放”只是基于终端的开放,具体而言,Intel Xscale的核心只是芯片级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对手机功耗的有效控制; 微软要做的也仅仅是使手机终端操作系统具备互操作性。但是,就整个移动通信行业而言,仅仅在终端上实现开放是远远不够的,至少,通信行业需要的是以运营商为首的大客户的支持。相形之下,来自通信阵营的对整个架构的开放则更为“彻底”。
而“开放移动架构”将为移动互联产业中的各环节都带来益处。诺基亚三月份刚刚发表的《开放移动架构白皮书》中指出,“在技术实现基础是基于标准的并且是开放的完整、统一的大市场中,移动运营商、IT 基础设施供应商、终端经销商和应用开发商都将受益。”
白皮书中更是明确指出,“有四个重要因素将对未来的移动业务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们是:应用开发环境、接口、终端结构及业务平台结构。”而这四个因素都基于被业内所公认的开放式规范和标准。诺基亚对有关这四个重要因素的“开放”进行了如下阐述:
一是开放式应用开发环境。它基于可行性技术(如WAP2.0/XHTML、Java技术、MMS)及其他开放式移动操作系统的持续开放的共享接口;
二是开放的终端/网络接口和用户/服务器接口,它基于开放式标准的连接中间件,并以可行性技术(如MMS、DRM、WAP及SyncML)为基础;
三是开放式终端结构,它面向互操作业务的开放式API,它以诸如XHTML、Java技术及其它开放式移动操作系统为基础;
四是开放式业务平台结构,它基于可行性技术(如XHML和Java技术)的开放式模块化业务交付平台,能为多供应商环境提供互操作性支持。
如果还不能据此断言两种“开放”的“发展前途”的话,那么,不妨回忆一下IT阵营从PC到互联网的发展历史。PC是从个体发展到联网,演变成一个复杂的整体,对共享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存储容量的“力不从心”;而手机的应用是以网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手机最初也只不过是麦克风、耳机等的结合,是通信网络的更新决定了从核心到终端的整个系统的应用的发展。人们可能见到过自行车存车处的老头儿用手机打电话,但是,让他们用起PC来可没那么容易。从这点上看,IT厂商进军通信的前景似乎蕴含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TI OMAP 开放移动信息终端业
3G是移动通信发展道路上一个美丽的境界,它的美丽在于极大的带宽使许多无线Internet应用能从梦想走向现实,移动通话及上网设备将呈现品种繁多、异彩纷呈的局面。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很多公司都纷纷出台了应对策略。TI作为DSP的领先厂商,在无线通信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携现有优势捷足先登,适时推出了开放式的OMAP体系结构。
OMAP倡导的是一种开放的观念。PC行业经历了从纵向转变为横向的过程,现在整个行业具有一种开放的特点,微处理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机箱、主板、集成等,都有相应的公司各司其职,大家只要遵循开放的接口标准就行了。PC行业正是在这种横向的开放环境下获得了欣欣向荣的发展。而手机行业现在还是纵向封闭式的运作模式,制造商从硬件、软件、设计到电路板,从头做到尾。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由于得不到开放的接口标准,无法为这些手机开发应用程序。OMAP的宗旨之一就是希望促成手机制造行业向横向结构的转变。
另外OMAP体系结构的提出,也顺应了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随着2.5G、3G的逐渐流行,TI发现,原有的体系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未来高速数据的需求。将来的应用如视频、移动商务的实时加密、全球定位等,用现有的体系结构已经应付不了了,新形势呼唤新的体系结构。TI的OMAP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构成OMAP体系结构的核心产品是ARM9微处理器和C55 DSP。ARM9和C55的内核做在一块集成电路上,这就是TI的双核式架构。双核式架构是TI在1995年率先提出的。通常微处理器的控制能力非常强,但功耗较高,而DSP的运算能力非常强且功耗低,让它们分别承担自己擅长的工作,并将其内核做在一块集成电路上,既可以让它们各尽其用,降低功耗,又可以简化电路板的设计,排除信号干扰。双核式架构一经提出,迅速得到了各大手机厂商的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将来移动信息终端的多样化,TI的应对措施是,在整个框架里面提供了很多新的语言、新的指令集等,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另外TI在OMAP体系结构下,已经提供了高级语言编程环境,这样可以大大方便DSP软件的编写。以前编写DSP软件需要对DSP本身非常了解,编程语言全部是汇编语言,编程工作非常复杂。TI现在提供的C语言开发环境可以一改这种困难局面。
从OMAP获得各行业厂商的支持情况也可看出TI的优势。目前,主要的硬件支持厂商有Sony、Sendo、Ericsson、Nokia、Handspring等,软件厂商有Microsoft、Sun、Symbian等。目前支持TI OMAP的独立应用软件开发商已经达到了400家,其中包括Real Networks、MP3.com、GeoVector、加密产品厂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