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通信业务 > 新闻 > 中国移动互联产业链解析

中国移动互联产业链解析

2002-03-06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1637


 

  经过旷日持久的对峙,中国两家移动通信运营企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终于达成网间短消息互通协议。目前,北京、上海和吉林的三地移动和联通用户业已率先可以互发短信;全国其它地区在5月1日前也将逐步实现短信业务互通。此前,由中国移动、联通相继推出的“移动梦网”和“联通在线”各据一方,不相往来,尽管双方都心知肚明:因着互相忌惮和设防,各自失去的是数亿元的业务量。在张春江及主管部门的敦促和调和下,这一纯粹感情上的疙瘩终于可以预期解开,人们似乎也看到了移动互联的新曙光。然而事情也许并非如此简单,中国移动互联市场的崛起壮大还须基于生态链的各个节点的精心培育和共同成长。  

  “移动梦网”和“联通在信”在中国移动互联市场初步构筑了运营商——内容及服务提供商(SP)等“幕后”供应商——最终用户的产业链。和以往的模式相比,由于利润分成模式的建立,产业链各个节点有了一定的现金流收入,开始呈现出踊跃加入的状态。也正是SP的积极参与,移动互联上的应用正迅速增加,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最终用户加入。但是,毕竟我国移动互联市场尚处在蹒跚学步阶段,其产业链有些地方仍需进一步培育和修正。且让我们随着链之节点步入移动互联纵深处。

  运营商:一门心思惦着“拿来”却忘了自己就是“主儿”

  自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中国联通捧出“联通在信”,中国移动和联通角逐移动互联市场已七月有余了。7个多月来,这两家移动互联平台的提供商在无线互联生存模式的探索中创造了各方有利的盈利模式,吸引了产业链各环节的积极参与。同时,人们也注意到,长期以来,他们在平台的技术标准上互不相让,致使两网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迟迟无法解决。除此之外,他们忽视了处于这条产业链的核心地位所应承担的诸多责任。

  业界认为,他们还没有起到像NTT DoCoMo那样的核心作用。比如,NTT DoCoMo虽然从移动互联市场的收入分成中只抽取很少的份额,但它作为整个链条的核心,承担了大量的投入和衔接工作,扮演了产业链主宰者的角色,而移动和联通在制定移动互联产业链的游戏规则、技术标准方面虽然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与NTT DoCoMo相比还存在着一些欠缺。首先,NTT DoCoMo在品牌统一上费了不少心思。在日本,人们几乎都认同I-MODE是NTT DoCoMo提供的服务,却对ISP们鲜有耳闻,这使I-MODE声名远播,为它在欧美扎根奠定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在中国,人们却对腾讯、灵通等ISP耳熟能详,其根源就在于移动和联通鲜于对各自的短信平台品牌进行宣传,他们认为,在网上提供服务并赚钱的是各SP,业务宣传自然是SP们的事情。而SP为数众多,缺乏统一的引导,导致短信业务重复,影响整个品牌的集中统一。其次,NTT DoCoMo具备强大的对整个网络的管理能力。运营商不只是单纯地提供通信平台,还要统揽全局,众多的SP和软硬件提供商共生于一条产业链上,良莠不齐,需要运营商进行判别和管理。但是移动和联通除了提供短信平台外,对内容却疏于管理,导致了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也造成服务重复、多而不精。再次,DoCoMo自身也通过合作等方式与银行、音乐公司等联合开展应用服务。DoCoMo已经与近200家银行合作,I-MODE用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转账、炒股;DoCoMo与相关机构合作,提供地图导航,如餐馆、咖啡馆、酒吧、泊车等实时信息,使I-MODE为远足的旅客所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移动互联产业已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特别是“移动梦网”通过一年多的经验积累,逐渐意识到了运营商加强核心地位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目前,“移动梦网”品牌已被众多手机用户所熟识,用户数也取得了巨大突破。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01年底的全国手机用户数达到了1.45亿,而去年光中国移动的手机短信发送量就达到了159亿条,况且随着手机用户的日益增长,运营商的利益空间将越来越大。虽然商机无限,运营商还是要在整个链条上给自己准确定位,也只有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创造出“多赢”的局面,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自身的利益。

  SP:刚叩开赢利之门却形成了群“狼”逐食的局面

  目前,在移动互联这个产业链条中,SP作为内容及服务支撑者往往被忽视,一直生存在运营商的阴影中,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移动梦网”还是“联通在信”都没有赢得预期的期望值。业内人士认为,只有让SP们参与利益的分享,不再甘当配角,才能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给用户,使该链条活跃起来。

  就目前情况来看,运营商和SP的分成模式已经明晰,SP已经参与了利润分享。在这一方面,日本NTT DoCoMo公司的具体操作是与ICP订立协议,双方按比例分摊向用户收取的信息费,并且取得较大的成功。比如,NTT DoCoMo公司通过I-MODE移动网络向用户提供收费内容服务,从中提取百分之九的手续费,内容网站赚取剩余的百分之九十一。仅靠这百分之九,NTT DoCoMo公司每年就能获得超过十五亿美元的收入。而我国运营商的作法是从0.1元/条的短信息通信费中取走15%的代收手续费,其余的由SP分享。尽管如此,但据SP们反映,运营商除了这15%以外,还要向他们收一笔“不均衡费”,即:?每月手机用户的下行通信量-上行通信量?×0.05元。如果算上这笔钱,SP要向运营商交纳的比例可能高达30%以上。

  虽然利润看似很少?但毕竟是有利可图?所以也引发了各SP竞相参与角逐。据了解,目前在中国移动的周围,已经集聚着新浪、搜狐、网易,清华深讯、灵通、美通、赢时通等500多家SP。虽然开始尝到了甜头?但情况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SP在赢利的道路上仍然有许多事要做。其一,在业务内容方面,要推出个性化服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SP们能够提供的短信服务几近相同。就拿“联通在信”来说吧,联通公司主要提供基于短消息平台的订阅及点播服务。联通公司通过本身的165网,联合新浪、声讯通、掌中万维、搜狐、证券之星、灵通网、华动飞天、腾讯、东方网、网易、首都在线等无线数据业务内容服务提供商,共同为中国联通的移动用户提供诸如新闻及财经等信息服务,内容服务亦相当有限。对于SP来说,想要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必须开发出有特色的、用户真正接受的业务内容,而目前SP提供的内容不外乎信息、商务、娱乐等类别,特色服务极度缺乏。况且,目前无线互联网服务用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商务人士,只有向他们提供极具定制化和个性化的内容,SP和运营商策划的收费模式才会得到认同。其二?在市场推广方面,SP们尚还缺乏经验。新浪、搜狐、网易三大网站相继加入了移动互联的争夺战之后,凭借其本来有线门户的优势,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新浪在北京、上海以及其他大中城市的2000多个手机分销店免费发放《新浪短信服务手册》,还开发了直接用手机从新浪网定制中文短信的技术,避免了用户首先要登陆互联网络才能享受服务的烦琐,这对手机使用者吸引力很大。搜狐则在用户享受短信服务的实用性方面下功夫。不久前,搜狐推出了用户以手机短信通过互联网平台订阅火车票的特色项目。另外,搜狐也在与相关机构合作,酝酿通过中文短信直接用手机定购各种演出票务、以及移动点歌等项目。随着竞争的深入,SP们将逐渐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从而为自己在市场中取得较大的份额。此外,SP的发展尚未完全走上良性发展渠道。由于利润分成模式刚刚建立以及行业系统化等原因,很多SP目前还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核心服务竞争力的建设上来,精品内容服务特色不突出,这使得SP目前的赢利形势并不乐观,也严重制约了产业链的发展。

  国产手机厂商:嚷着要击败洋品牌却忽视了市场需求

  “移动梦网”、“联通在信”的实施,对业界而言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不仅为移动互联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促成了产业链各个节点的繁荣。其中,在整个链条中作为终端产品提供者的手机制造商,尤其是国内手机制造商,目前在市场上只顾在其产品的技术和款式上做文章,力争胜过洋品牌,却忽视了市场的真实需求,殊不知手机之间的兼容互通则是市场真正需要的。

  目前,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网之间的短信息非但未能全面实现互通,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波导、海信等各种品牌手机之间在很多业务上也不能兼容,国内外手机厂商谁也无法接受对方的标准为“标准”,而且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现在还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制定某种标准让各家照办。但是在I-MODE模式中,NTT DoCoMo则规定了统一的手机标准,向各大手机厂商订制适合于I-MODE应用的手机,使得所有品牌的手机都兼容互通,无线互联的所有图象、音乐都可以畅通无阻地在所有用户的手机上流淌,同时也使得在其模式中的手机厂商市场做得越来越大。大家知道,随着时代信息化的深入,用户对未来手机的要求绝不仅仅是一个通话工具,而是一个可以收发邮件、传输图片、购物、娱乐、查询信息等等的移动终端。然而要实现所有这些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短信息的发送。比如说在芬兰,青少年利用手机短信息功能互致问候和相互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时髦。此外,手机用户利用短信息来进行银行帐务结算、股票买卖、收看天气预报等也已渐成趋势。因此,国内手机厂商在推出新款产品的同时,把握市场需求,实现手机之间的兼容互通也就势在必行了。当前,中国联通CDMA手机生产牌照的发放,给国内手机之间实现兼容互通带来了契机,波导、中科健、东方通信、南方高科、首信等18家获得其生产许可证的国内手机厂商将因此形成对除摩托罗拉以外的洋品牌手机厂商一个强势的威胁,也将为国产手机厂商展现出一个美丽的市场前景。

  用户:微薄付出却养活了整条生态链

    “移动梦网”、“联通在信”价值链的第一环节就是手机用户,不仅其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短消息流量,而且其微薄的付出还是维持整条生态链延续下去的源泉,运营商、SP的利润也均出自于其中。

  当前,随着用户“花钱买内容”的思想出现,用户对无线互联服务的内容比较挑剔。针对这一情况,Ovum公司就曾建议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采取收费内容与免费内容相互交融的方式:免费提供简单内容,比如一份研究报告的提纲、大意简介;收费则提供更详细的内容,比如研究报告的具体内容等。通过比较,用户会相对欣然地接受付费模式。I-MODE之所以风靡日本,据了解,它的设计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一是必须新鲜,一天至少更新一次;二是必须有深度,不能仅局限于短消、SMS;三是设置一些联网游戏,鼓励最多数的用户访问;四是提供多元化服务,比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爱好及收入的人群做好市场定位,尽可能让用户都感受到手机上网的乐趣,物有所值。目前,中国的手机市场是1.5亿左右,据爱立信最近预测,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将在2005年以前突破3.5亿,这个市场本身就很大。还有就是现在手机用户费用86%集中在语音,使用数据业务如手机短消息的仅占1%的比例,而接下来这个比例可能会变成80比20,使用数据增值服务的用户比例必将增多。所以,只有通过提供极具定制化和个性化的内容,抓住手机用户的心,使其可以尽情地享受短信息的乐趣,愿意为此支付费用,才能使整个产业链真正活跃起来。

  “幕后”供应商:挖出来的“金娃娃”

  推出“移动梦网”计划后,中国移动通过发展大量合作伙伴,不仅形成了国内移动数据业务发展新模式,而且也为整个产业和用户带来利益。然而,红火的短信业务并未燃起SP多大热情,在某些类型业务的开发上,SP仍处于观望和等待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该产业链中缺乏在所有通信手段上实现完整的计费和业务管理,没有挖掘出诸如计费和数据应用平台提供商等其它软硬件“幕后”供应商的作用。

  不仅中国联通,连中国移动也不得不承认,现有的无线互联品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计费问题有待完善,目前的体系未能充分支持蓬勃发展的各业务类型,包月、半包月、按条数、封顶、限额包月、条件计费等服务不完全,与用户会发生一些小的纠纷等。可以看出,也正是这些未决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基于此,亚信于去年5月份有预见性地投资了专门做数据应用平台的英斯克公司,并将自己强大的计费产品整合进iDAP这个已经获得很大市场份额的应用平台产品中,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有很多像英斯克这样提供应用环境的软硬件厂商,他们主要是通过各自软件产品的销售、维护和升级等来谋求利润,但是他们的出现却活跃了整个产业链。据了解,中国移动现在的数据业务有1/3是出自于对iDAP数据增值应用平台的应用。因此,将那些为无线互联业务提供支持的“幕后”供应商引入该产业链中,并使其分得一杯羹,将成为促使整个产业链繁荣的关键。

  可以预测,互联网的热潮过后,以移动通信、无线互联为平台的增值服务市场将出现新一轮竞争的热潮,也将是新一轮开发者逐鹿的热土。随着“移动梦网”、“联通在信”从对峙逐渐走向互联 ,随着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踊跃参与,中国的移动互联产业给人们展示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