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通信业务 > 增值业务 > 后通讯录时代:一场“破坏性创新”战争

后通讯录时代:一场“破坏性创新”战争

2011-10-08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手机制造商、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互联网巨头纷纷涌入移动IM,更多的是对IM背后所附加的增值服务以及对整个通信产业链上下游控制力的看好。
移动飞信

  移动QQ、飞信、米聊(微博)……移动IM的拉锯战已经打响。
  知名语音应用商SayNow联合创始人Nikhyl Singhal最近作出了一个在国外引起轩然大波的论断:也许不到五年的时间,电话服务将不再存在。是的!五年!也许不到!
  不管你愿不愿意,欢迎进入“后通讯录”时代!移动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就是这个新时代里最耀眼的明星,他们正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这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实。Google Voice可以直接拨打网络电话,知名VOIP厂商Skype更是语音通话领域的王者,移动QQ、飞信、米聊、微信也都可以直接替代短信。既然移动IM这么强大,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制作和使用一个造价不菲的硬件设备,并且还要去拨打和牢记那些复杂的数字?
  去年中国短信量增加了527亿条,但增幅仅为6.7%,再创历史新低,这意味着短信的黄金时代正在慢慢逝去。而之前只有几家小打小闹厂商的移动IM市场迅速扩容,手机制造商、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互联网巨头纷纷涌入,新产品不断涌现,几大移动IM的拉锯战正此起彼伏,高潮迭出。
  加速布局 谁也不甘落后
  虽然目前移动IM市场异常火爆,甚至出现了过热的局面。但其实,移动IM在中国早就起步了,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早就做到了国际领先。
  早在2000年5月17日,腾讯就与深圳联通合作将QQ与手机短信相结合,率先推出了“移动QQ”。此后,一家名为“掌中无限”的公司于2005年1月推出了“移动IM”软件——PICA。同样是在这一年,迟到一步的微软于9月16日在北京推出“移动MSN”。不过,这个时候的移动IM更多的是作为原有基于PC的IM用户的自然延伸,满足它在移动场景下的沟通需求。这些服务的推出给它们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好处,其移动用户量的激增,证实了这一市场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
  看到传统IM厂商“试水”移动IM市场成功,作为移动领域主导力量的运营商们也行动起来。于是,2006年和2007年,运营商们开始了反击,先是在2006年7月,中国移动(微博)推出自己的“飞信”。而后的9月,中国联通(微博)也推出了名为“超信”的移动IM。2007年4月,瞄准未来3G服务的中国网通也迫不及待地卷入这一市场,推出了“灵信”。不过,与传统IM的动机类似,运营商的举动更多的是出于防御目的,并布局未来的数据业务,它们不想在未来的移动产业链竞争中丧失领导权。
  这六七家厂商在水下的潜斗随着Kik的问世而进一步明朗化,同时更多的巨头和新贵开始试水这一块市场。2010年异军突起的Kik Messenger,号称“简单到极致”,这款社交软件可通过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聊天,上线15天便吸引了100万用户,两个月发展了超过300万用户,在App Store上下载量高居榜首。随后,受其鼓舞,中国的山寨者们迅速跟进。去年12月,移动互联网新贵小米科技(微博)旗下“米聊”上线;今年1月21日,腾讯微信发布,大大延伸了移动沟通方式;4月11日,盛大Youni发布;5月,被称为语音版Kik的Talkbox在Android平台上线……这些新移动IM在玩法上花样迭出,不仅能通过邮件账户、手机通讯录、MSN、QQ、微博、社交网站等各种渠道建立聊天关系网络,还有着很多新功能,传附件、传视频、即时对话、语音录制及发送等等,大大突破了第一代移动IM的“上限”。
  及至盛夏六月,新移动IM则再次出现“井喷”:苹果公司推出即时通讯软件iMessage,用户可以通过iPhone或iPad相互发送文字、图片、视频、通信录以及位置信息;诺基亚同时推出即时通讯客户端产品“IMforNokia”;中国联通也宣布“沃联系”即将上线。
  这是因为,移动IM工具开发成本低,但是客户黏性高,增值业务发展空间大。
  正是由于发展门槛低,移动IM成为各方挑战运营商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此外,基于PC的即时通讯市场的日趋饱和,也是众多互联网企业加速发展移动IM的理由。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国内个人即时通讯市场活跃账户数达到9.32亿,环比增长仅4%。IDC公布的报告显示,到2012年,移动设备将取代PC成为主流上网工具。接下来,即时通讯领域唱主角的毫无疑问是移动IM。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移动IM的优势还将集中在即时通讯领域里,具体在整个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里它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到目前为止还不好做出定论。
  移动运营商对短信和通话费用的“依赖”,成为移动IM们“放肆”竞争的筹码。
\


  在移动IM市场中,飞信、超信和灵信这三个产品的地位显得很特殊,因为运营商自己推出的产品无疑占有着先天优势。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不仅仅是规则的参与者,更是规则的制定者。在这种本来就不公平的游戏中,内容服务商们难免要受到挤压。
  事实上,前科所见。2006年,中国移动各省分公司都收到来自总部的一则通知,要求终止与所有移动即时聊天服务商的合作,相关合作协议只续签到2006年12月31日。当时,新浪UC、网易泡泡等都因此而被砍掉了移动这只重要翅膀,从此一蹶不振。只有QQ忍辱求生,通过和中国移动的飞信共享用户才逃过了这场大劫。
  历经磨难,然而移动IM厂商阵营仍然越来越庞大,其背后深藏着两个核心逻辑:第一,移动运营商们的短信和通话长期内不会免费;第二,飞信、飞聊等运营商产品不可能完全垄断市场,即使他们祭出“流量免费”等明显不公平竞争的招数。
  很显然,短信是移动运营商们收入的最重要来源之一,而通话免费这个概念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几乎从来都没有过。事实上,想想看,如果移动运营商缺失了短信业务收入和通话费用,那移动运营商还剩下些什么?
  艾瑞咨询研究总监曹军波(微博)表示,数据业务在中国三大运营商整个业务层面上尽管都已经被提上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但其实在对营收的贡献上,几乎都微乎其微。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数据业务赚钱的运营商也凤毛麟角。所以,移动IM厂商们赌的就是运营商们不敢匆匆地放下短信和通话费用这两块最核心的收入,而只要运营商们还依赖这两块,他们就有机会在运营商的外围肆无忌惮地发动进攻,慢慢蚕食运营商这两块核心业务的份额。
  移动IM厂商们的另一个判断是运营商们的移动IM做不起来,在他们看来,中国移动飞信、飞聊、中国电信(微博)天翼Live等虽然也都可以归类到典型移动IM的行列,但其实还只是运营商内部整合资源和布局的一个工具而已。它们的存在本身就非常尴尬:一方面,它们承担了与移动QQ、移动MSN、微信、米聊、Talkbox等竞争的重任,运营商们希望自己能够把在产业链的控制力同样移植到移动IM里,即使移动IM会对自己的短信和通话业务产生冲击,那也是自己内部业务之间的博弈。尽量避免出现自己和其他非运营商巨头之间进行竞争的局面,因为那将意味着非运营商巨头们已经通过移动IM撕开了一道大口子,运营商将有可能失去对整个通信链条的控制权。对于运营商来说,这是最危险的一件事;另一方面,它又要协调本就无法调和的短信业务、通话业务和移动IM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移动IM本来革的就是短信业务和通话业务的命,运营商们如果加速推广移动IM,那短信业务和通话业务的盈利能力将会大幅下降,但其他营收跟不上,可能造成它的核心收入大幅下降;如果不加速推广移动IM,那这个市场就只能任由其他移动IM厂商兴风作浪,攻城略地,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计可施。基于这种逻辑,相信每个人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运营商们做移动IM,在前怕狼后怕虎的犹豫中,结果只能是乖乖地把这个市场让给其他移动IM们,自己只能处于守势。
  这些移动IM厂商们正在进行着一场“破坏性创新”的战争。面对着运营商这样的庞然大物,它们在吸取第一次移动IM厂商们被集体清剿的教训的同时,正变得越来越成熟。而运营商在上次清剿行动中所暴露出来的尾大不掉问题,也给予了后来的移动IM们以良机。现在的移动运营商在移动IM这个市场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份额不断被侵蚀。
共 2 页:1 2 

数字商业时代杂志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