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6日下午,国内首个G3阅览室在杭州市下城区图书馆内建成并免费开放,实现了移动信息技术与公共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图为读者正在G3阅览室里通过G3手机阅读器免费阅读。


几年前,当人们慨叹越来越多的读者放下书本而在电脑屏幕前阅读时,恐怕并未想到,小小的手机竟然成为新的阅读方式。整个出版业都因此感受到了数字化时代的震撼与冲击,那么——
作品“被”上网,作者竟然不知情
手机阅读基地回应问题原因
在作家怒批百度文库侵权一案中,民营图书公司负责人路金波曾称赞手机阅读的龙头老大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严格保护版权,所有上传作品皆由专人负责版权审查,确保正版和作者权益。
但是,最近一些作者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网站上,而他们从未授权给中国移动。
江苏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刘小备发现自己的作品《江暖》出现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而且竟然是两个版本。她找唯一授权数字版权的新浪问情况,新浪表示不是自己上传的。刘小备说:“我现在也不知道是谁上传了我的书。没有我授权,移动凭什么出售该书?”目前,该书每次下载阅读的费用是2.58元,截至发稿时,该书的阅读量已超过43万,现在每天还有1万多的新增阅读量。
在刘小备看来,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版权保护并不像它宣称的那样完善和严格,刘小备曾有一篇4000字的短篇小说发表在《大家》杂志上,后来也出现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网页上。她很早以前写的一部尚未完稿的玄幻作品曾被一家公司签下版权,也被放到了手机阅读基地上。“我都没写完啊,但网页上说是完本。和我签约以后,这家公司就消失了,再也没和我联系过。”刘小备说,“我的书被放到手机阅读基地上给人付费下载,但至今我没从中国移动拿到一分钱。”
与刘小备有相似遭遇的还有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的数十名会员。最近,文著协陆续收到数十位会员的投诉,称自己的作品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被付费下载,而他们并未授权给中国移动。
文著协副总干事张洪波说,和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沟通并不顺畅。原因在于,手机阅读基地认为文著协提供的版权文件不合格,文著协与会员的合同没有“授权”和“转授权”字样,属于无效合同。而文著协认为,协会与作者是信托关系,按照著作权法、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协会有权以协会名义行使有关权利。
张洪波说,“可能他们的版权合同都是针对出版社和文化公司的,他们不知道还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这回事,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出具了文件,怎么还否认我们的资质呢?”
据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网站上的介绍,基地对作品版权的具体要求:一是作品版权文件完整,授权路径清晰;二是必须拥有作品完整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转授权;三是作品授权期限至少两年,作品授权起始时间必须清楚。基地要求所有内容提供商和SP必须提供合格的版权文件,否则不能接入。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有关负责人承认,的确有作者向他们投诉,但坚决否认侵权。他解释说,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路径比较复杂,有的作者A授权给B,B又授权给C,而A经常不知道C取得了授权,所以才会出现误会。他说:“在多次转授权过程中,也给我们的审核也带来一定困难。”
他解释说,刘小备的同一本书出现两个版本,是因为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获得了山西和陕西两家出版社的授权,而这两家出版社是从一家公司获得的授权。经查,这家公司又是从作者刘小备处得到的授权。刘小备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作品的转授路径。
该负责人表示,中国移动一直高度重视版权保护,坚持“先授权,再传播”,对于出现的问题,一定会积极解决。他说:“对于少数作者对版权有疑义的,我们欢迎广大著作权人通过我们网站的版权投诉信箱、投诉电话,以及文著协等途径反馈,共同维护正版作品,保护作者权益。”
该负责人介绍,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在版权审核的流程方面,建立了“四道防火墙”:第一道,在作品入库前,要求内容提供商出具版权证明及授权书;第二道,在作品入库时,对版权授权路径进行审查;第三道,在作品入库后,建立版权信息库,对版权到期的作品提前预警;第四道,在作品发布时,借助先进的DRM防盗版技术,对内容加上保护措施,防止被转载传播。
共 2 页:1 2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