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通信业务 > 增值业务 > 移动支付产业链与商业模式纵览

移动支付产业链与商业模式纵览

2009-09-03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包括远距离方式和近距离方式。远距离移动支付的主要技术实现方式有SMS、WAP、客户端(手机软件)和USSD;近距离移动支付的主要技术实现方式有红外和NFC。各种移动支付业务技术实现方式优劣势比较详见图表1。

  在具体应用中,USSD和红外方式已经基本被其它方式取代了。在剩余的方式中,短信作为最简单的方式,是移动支付的早期实践方式,也是培育消费者体验的起点。这种方式适合用来提供移动银行业务,例如帐户查询、帐户变动通知、转账等服务,受到银行机构的认同和支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WAP/WEB方式也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对银行机构或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商来说,这两种方式不依赖于运营商,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可以以此移动支付产业链掌控——或者说,通过这种方式,运营商和手机终端将被通道化。这种方式受到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大力支持。目前,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支付宝等在内的多家机构都推出了基于WAP的支付服务。
  为了提供更好的互动性和安全性,特别是提高业务丰富性,客户端方式也逐渐获得些推广——这一方式同样也不依赖于运营商。例如,2008年底中国银联还采取了“客户端+SD卡封装”的方式提供业务。该策略有利于银行机构增加用户接近渠道,降低用户对终端及运营商的依赖性。在美国,Visa与谷歌及摩根大通合作推广基于客户端的移动支付方式,其中Visa提供移动支付平台,谷歌提供基于Android平台的客户端软件。
  与上述方式相比,NFC方式非常需要终端的支持,并且一般是与手机SIM卡捆绑的。运营商在该种应用方式中,具有更大的掌控力。同时,该方式能够提供最便利的体验,因此受到运营商的大力支持。2008年初,GSMA设立了Pay-Buy-Mobile计划,并发布基于SIM卡的单线传输协议(SIM-Based Single Wireless Protocol)。目前已经有大约35家国际主流运营商支持该计划。
  从发展趋势看,短信和客户端方式适合提供移动银行业务;WAP/WEB方式除了支持移动银行,还能够提供较好的远程(在线)购物体验;而NFC方式适合线下的商场、便利店、停车场等场合的支付应用。而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各个参与方,基于不同的产业链掌控能力,对于业务方式发展策略也有所侧重。


图2、移动支付应用商业模式
  可见,银行和运营商的协作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绩效水平。如果双方都期望以自己为中心建立商业模式,则另一方的参与热情必然下降,最终无法让用户在最佳环境下获得应用体验。反之,如果双方理性认可对方优势,在一个合理的商业分成模式下展开合作,则有利于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和用户满意。
  从日韩的发展经验来看,银行和运营商强强联合的商业模式,能够最快地促进业务的发展。例如在韩国信用卡公司通常收取交易金额的2.5%,但在运营手机信用卡业务时,这2.5%的商户折扣中,1%用来补贴消费者购买手机的成本,0.3%归无线运营商,信用卡公司获得剩下的1.2%。目前包括信用卡公司在内的产业链各方似乎对这种安排都比较满意。
  就国内发展情况来看,移动支付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法律制度与行业规范尚待完善。目前我国在电子支付领域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善,支付参与方的责任与分工都缺少明确的法律描述。同时,在行业运营方面,也没有可靠的行业操作规范。这使得移动支付应用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与经营风险。
  2、用户信用与信息安全问题。由于垃圾短信、电话诈骗和资费陷阱问题的广泛存在,导致移动增值服务的诚信度较低,可能影响用户的进一步的移动增值服务应用意愿。在移动支付方面,用户还面临安全方面的疑虑。这还
  3、商业模式问题。总的来说,国内的主流运营商和主流银行机构都希望以自己为中心建立商业模式,这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客户端安装与定制终端成本。由于移动支付可能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或使用特定的支持NFC技术的终端,这需要用户克服知识壁垒和手机更换成本。一般而言,只有向用户提供一定的优惠服务,用户才会有更大的激励购买定制手机和使用该业务。从这一点看,如果向用户收费,是不可能吸引用户应用移动支付手段来替代现金支付或银行卡支付。

CTI论坛报道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