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信产业链中,以语音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电信运营商曾经是活得最滋润的。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业务飞速发展,新兴的数据业务在消费者的信息通信行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单用户的ARPU值却徘徊甚至下滑。同时,以谷歌、腾讯、苹果为代表的服务和终端提供商却在几乎没有对网络带宽进行投资的情况下,穿透运营商网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业务,并从中分流了大量的利润。
因此,运营商面临网络带宽不断增加、并不断投资建设网络的压力,另一方面却眼看着丰厚的利润被产业链新兴的崛起者轻易赚走。网络流量飞速上升,市场回报却上升缓慢甚至开始降低,(流)量收(入)差的扩大形成了目前电信运营商最不愿意见到的所谓“剪刀差”。
1.什么要智能管道
为了避免成为单纯的“哑管道”,使自己的投资得到应有的回报,运营商开始积极转变。如何做好管道,如何通过创新实现管道的价值回归成了最迫切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以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为主的通信产业界提出了“智能管道”的概念,“智能管道”的目的在于为用户按约提供优化网络资源的同时,帮助运营商在不断增长的流量与成本控制间找到平衡,切实实现收入增长。中国电信明确提出要做“智能管道的主导者”,中国移动也明确提出将网络发展方式的转变列为“十二五”发展首位,强调“要实现数据流量的精细化运营”。
各方对“智能管道”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电信提出,智能管道要做到“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中国移动认为,“‘智能管道’是对各种流量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对于高效益流量进行QoS保障,对效益低的流量仅保证接通”。但是,在“智能管道”具体如何实现的问题上,业界却尚未达成统一,很多并非新生的概念伴随着“智能管道”又被重新提了出来,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
追求“智能”不是目的,通过“智能管道”创新商业模式和运营机制,深入挖掘管道价值并对其货币化才是“智能管道”的根本目的。出现剪刀差的原因在于“哑管道”只负责提供带宽、运送流量,无法对不同的通信需求提供不同的用户体验,因此运营商被迫只能卖流量、卖带宽。无论是偶尔上网看新闻的普通网民,还是每天24小时占满带宽下载电影的“影迷”,还是时常在旅途中需要高质量接入发送文件的商务客户享受的都是一样的服务。运营商无法为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导致管道的价值经营始终处于较低层次的应用水平。
2.么是智能管道
“智能管道”要帮助运营商实现价格回归,必须具有智能。这个智能,就是能够为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业务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帮助运营商从卖流量、卖带宽转变为卖体验。“智能管道”必须能区分客户、区分业务,并能根据不同的客户和业务提供不同的服务体验。
举个例子,对于偶尔上网浏览新闻和上网购物的用户,可以提供资费较低的流量包月业务,仅保证较小的带宽,不保证网络时延,通过低价策略和“长尾效应”吸收大量低端客户,并不断通过新业务将其培养为高端客户。
对于长期下载电影的娱乐型客户,可以提供带宽包月业务,提供足够的带宽,同时在网络忙时对其下载业务进行限速,避免影响价值更高的用户体验。
对于希望在短时间内快速交换文件的商务用户,可以提供加速卡业务,用户只需付出少量的费用,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最大带宽、最小时延的网络服务。
对于对某些商品特别感兴趣的客户,可以通过分析其用户行为向其定向发布广告信息,从商品制造商处得到网络流量的补贴。
对于某些家庭,可以推出特定的家庭套餐。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管理,屏蔽不良网站,根据家长的要求提供上网行为报表,随时提供孩子的位置信息。
“智能管道”的应用还能列举出很多例子,而这一切应用的前提是:用户身份可识别、业务可识别、网络服务可动态调整。也就是说,当我们知道用户的这些信息后,便可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差异化服务,通过提供不同的用户体验来实现价值。
3.现智能管道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技术
为了实现智能管道,网络应当满足巨大的带宽、用户身份和业务类型的识别、弹性和QoS、策略计费控制及资源和准入控制等几个条件,网络具备大带宽是基础,其它几个方面是实现智能管道的核心和关键。
3.1 巨大的网络带宽
为了满足不同的用户体验,网络必须提供足够的带宽。如果没有足够的带宽支撑,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的带宽不是网络的某一部分提供的,而是全网端到端提供的。对于一个2兆宽带用户来说,为了保证其2兆带宽的体验,不仅仅是在用户终端和局端接入设备之间允许通过2兆的流量即可,应该是从接入到核心层,网络中的任何限制因素都会降低用户的体验。
当前,通信网络设备能提供的带宽越来越大。路由器设备已经开始支持40GE甚至100GE接口。承载路由器接口的传送网设备,例如OTN和WDM,更是突破了单波长160G、单光纤数十T的容量。在用户接入部分,随着基于EPON/GPON甚至10G EPON/10G GPON的FTTx的不断部署,用户接入网络的速率从几兆到几十兆乃至数百兆迈进。
3.2 用户身份和业务类型识别
智能管道应能对其承载的业务进行区分,也能对使用这些业务的用户身份进行区分。在这里,用户的身份包括了终端类型、地理位置、使用习惯等一系列能将该用户与其它用户区分开的信息。通过用户身份的识别,智能管道才能将提供差异化的用户体验变为可能。而对于业务的区分,则需要网络设备能够对通信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识别,从用户数据包中挖掘出需要的信息,确定用户正在使用的业务。通过业务和身份的识别,智能管道才能真正做到识别5W(WHEN ,WHERE , WHO, WHAT,HOW)信息。
用户身份的识别可以通过传统的PPPoE和IPoE协议部分实现,为了解终端类型、地理位置等信息,可对上述协议进行扩展或引入新的协议支持;对于业务类型的识别,业界普遍认为应通过引入深度包检测DPI(Deep Packet Inspection)技术来实现。DPI设备可以多种形态和多种方式部署在网络接入层或汇聚层,例如与PTN设备、城域网的BRAS或SR共框,或者独立部署。
3.3 弹性和QoS
智能管道还应是弹性的、具有灵活QoS的网络。所谓弹性,是指网络能够具有带宽的统计复用功能,利用不同用户不会同时使用最大带宽的统计规律,通过较小的总带宽满足所有用户的带宽需求,大大提高了网络使用效率。如果网络没有弹性,网络提供的带宽就必须是所有用户最大业务带宽的总和。因此,要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则必须支持灵活的QoS功能。对于最重要的业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网络必须要保证QoS要求;而对于某些较低端的业务,可以降低时延的要求,仅保证连通性即可。
共 2 页:1 2
CTI论坛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