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通信业务 > 文摘 > 重庆移动客户服务中心知识管理案例(二)

重庆移动客户服务中心知识管理案例(二)

2010-09-02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通过近半年的试点实验,将A队的各项生产运营指标与B队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A队不仅各项生产运营指标有显著提升,其员工培训成本较B队降低30%以上,更可贵的是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实现了双提升。2008年初,项目组对试点工作进行了验收,领导小组综合评估试点效果后,决定全面推广业务模块化模式,将业务模块化覆盖至中心所有700余名一线客服代表的服务流程中,将原有客服代表划分为首层、二线、专席多个队列,按照业务难易及生命周期匹配人员服务队列。

  试点工作二:服务设计 呼叫中心的客服代表们为客户提供服务时,能否在控制服务成本的同时又为客户提供高质有效的服务呢?2008年起,重庆移动客服中心品质保障部组建了“服务设计”子项目,旨在探索“客户问题背后的问题”(Question Behind Question,QBQ),结合业务资料进行话术服务设计,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整个项目内容包括“寻找服务标杆”、“录音行为分析”、“SPSD正向行为分析”、“最佳经验申报”及“话术服务设计”,并以WIKI论坛的方式搭建服务设计平台。

  服务设计项目针对A队组员进行试点实验,开展“30日攻坚”活动。例如选取客户来电咨询量高且通话时长较长的业务,利用寻找服务标杆、录音行为分析、头脑风暴、中段研讨会等形式,搜集QBQ、确定最佳话术、制定FAQ集和针对性培训等。经过为期30日的活动攻坚,A队组员的通话均长较B队下降1.6秒,服务一次性解决率上涨0.4%,效果显著。(参见图五)

'>      </center>      <p align=   图5:服务设计30日攻坚活动

  试点工作三:岗位联动 2007年,重庆移动客服中心针对知识管理现状进行了“岗位联动”子项目试点。当时的知识管理现状仅限于业务管理部门收集、汇总客户和前台员工所需要的原始业务信息,并进行整理;同时关注和收集各类业务通告,并拟定或优化相应的业务流程,但随着业务规模及复杂化程度的提高,项目组发现客户服务中心作为关键的服务窗口,亟待通过构建适应行业发展的高效知识管理体系优化整体工作效能。

  岗位联动项目组利用A队进行试点实验,通过建立贯穿业务管理、品质管理、前台督导、培训管理、一线客服代表多岗位的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对业务知识接收、上线、应用、更新和沉淀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岗位联动的优势在于多岗位协同管理业务知识,将知识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生产运营管理中,延长知识管理流程,实现优秀隐性知识的挖掘、共享和沉淀,从而节省员工培训成本,避免因人员流失带来的知识流失。(参见图六、图七)

' width=

  图6:岗位联动前后对比图 图7:岗位联动模型

  第四阶段:知识管理试点阶段经验总计优化

  知识管理试点从2007年初延续至2008年初,跨度一年。从试点效果来看,重庆移动客服中心已初步找到了知识管理的方向和方法。知识管理项目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验收和评估,充分肯定知识管理试点工作及其效果,并正式将知识管理各项举措纳入中心整体运营管理框架中。

  第五阶段:知识管理全面推广

  通过积累试点阶段各项成果及大量的经验,重庆移动客服中心于2008年初以全年工作部署的形式展示SECI知识管理试点成果,形成“以知识为体、以联动为纲、以系统为用”的知识管理运营体系,发布知识管理规范,拟定知识管理职责说明书,将实践中使用的工具显性化、丰富化。(参见图八)

'>      </center>      <p align=   图8:知识管理运营体系

共 2 页: 1  2 

CIO时代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