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1
2008年11月28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2008年IMS技术峰会暨第三届IMS技术发展战略高层咨询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议题为“全业务环境下IMS部署战略”。中国通信在线(www.ezcom.cn)作为官方网站将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直播。杨成军:前面各位专家对IMS相关技术的部署以及业务都具体的介绍了,介绍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情况,我结合我们一些分析和观点介绍。我的报告分为几个部分,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和进展,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业务的关系,移动互联网与移动数据业务的关系,移动网络向移动互联网演进,移动互联网终端的重要性,运营商的开放之路。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每个人的说法不一样,我认为移动互联网还是传统互联网的内容和信息,和传统互联网的差异是它支持移动性和手机上网,能够带来更大的方便和便利,机会方面我们可以开发更多的基于移动性或者用户位置的服务应用,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应用。讲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比较快的就是在日本,日本有iMode成功的技术,有一个用户习惯,在中国实际上移动互联网发展相对比较快,现在已经有7千万的用户尝试用手机访问互联网,中国移动全部用户数比例不足10%,但是增长速度高达26%,因为增长速度快,所以移动用户已经超过固定用户,而且可以对固网业务进行替代。
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资料,跟大家分享一下。07年底日本移动互联网流量已经超过了互联网流量的4倍,在08年6月份,移动网的流量已经超过了70%,30%来自于传统互联网。日本一个3G网络成功部署了一个大的用户规模,像中国现在还是以GPRS为主的话很难达到这样大比例的容量。在此基础上,日本固定网的广告市场也是形成了大的网络市场,有6亿美元。互联网上的应用和业务用户比较多,但是在商业应用上,移动互联网比传统互联网相对来说更加成熟,在日本也是这种情况,他们的移动互联网的营收在音乐市场方面是传统互联网的十多倍,在中国这方面情况也是比较类似的。
移动互联网与移动数据业务之间的关系,07年底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的业务分为这几类,短信、彩信以及相关的附加服务,这些业务在以后的无线宽带比较普及的情况下,移动数据业务在日本已经比较大规模了,在中国也会等特别长的时间,移动数据业务也不会很难,大家比较公认的说法就是无线宽带不仅限于3G或者HSTO或有Wi-Fi、1-X。如果在宽带比较方便的情况下,终端性能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很多的业务竞争就会加剧。手机报中国移动是做得比较好的业务,从用户需求、业务定位、业务发展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我个人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就会像固定互联网时代电子邮件一样销声匿迹了,在固定互联网时代类似于报纸的问题,后来发现实际上没必要看了,可以直接到互联网上看。短信的生命力在于沟通了交流,彩信也是一样,但是它不会成为一个资讯的载体。
移动网络向互联网演进的时候,先看一下固定网络,也是指固定网络运营商,在比较早的时候,97年到98年的时候,那时候固定运营商在互联网时代绝对是起主导作用,在信息上中国电信一般的把它视为主业,电子邮件也是他提供的,而且在收入方面也是这样,当时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并不是很成熟,主要就是接入的费用,中国电信也是主导的。随着互联网商务模式的成熟,像当时的搜狐,包括新浪这些公司的成长,固网运营商基本上成为了互联网的管道,互联网发展起来了,固网运营商成为了旁观者。固网运营商在互联网的产业当中一直在探索,起到了垄断和主导地位也在探索,现在做的互联星空和天天在线,现在都在推出即时通信工具。
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差异,有人做了类比,一个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就像一个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电信业务就像一个智能设计,大家都知道,按照一定的规则,适者生存,有一定使用性的业务是达尔文模式,而电信是受可控的环境,今天讲的IMS整个都是很规则的一套方式,因此结构比较复杂,电信这种模式在于对用户的把握比较好,用户跟运营商之间有这种关系,而且关系比较密切,固定网就像靠点击量一样,大家一点击他就挣钱。但是在业务创新方面,互联网却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业务和运营相比,电信网会有一个比较长久的未来。
对于移动通信来说,现在互联网业务发展,移动通信需要引进更多的互联网业务,移动和互联网的融合趋势是肯定的,无线网还有Wi-Fi等等类似的网络。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融合的时候,谁都会处于产业的主导,这是肯定的。在融合的时候,固网肯定是相对处在比较成熟的地位,但是是不是说以后移动网和互联网融合的时候也是这样呢?如果移动网不重蹈固定网络覆辙的话,除非我们找出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的差别来。我自己做分析,我觉得这几点也不太一样,就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时候还需要更多的考虑移动性,这些信息只有移动运营商可以提供。像中国移动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社区那个时候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还有一个很显著的差别,固定网的接入是按时计费的,而且移动网络按流量计费就具有可操作性,这个对用户也是一个差异。另外前向收费的话移动运营商还是一个最佳的方案,移动梦网在移动当中可以起到绝对主导的地位,很多的业务情况下,它的商业模式是需要中国移动参与的。
做了融合以后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链条?如果是一个上游的设备制造商,有些就是卖设备也能挣钱,通过业务卖终端也是一项收入,但是实际上很多的设备厂商也开始明确表示,或者已经进入到了这个领域,就是业务启动的领域,像苹果的IPhone大家已经知道,像诺基亚都已经很明确了,Google这样,很多的公司已经进入了这样的竞争领域。互联网企业和系统厂商纷纷退出开放业务的平台,在2G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运营商,谁不可能说以后就不主导了,就跟着做,这不可能,希望在3G时代或者以后,无线宽带网络也是能够占继续主导的地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运营商都想去主导,但是具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因为现在就是说,移动运营商肯定会担心,是不是会像固网运营商一样,最后也是成为管道,虽然会有一些差异,但是这也并不是绝对的,这些差异在一定情况下都是可以转变的。但是作为管道理解不一样,是一个单纯的通道还是一个直接的管道?最好是做渠道,但是结果会怎么样呢?成为一个通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流量计费是运营商的差异,如果流量计费的话,如果移动运营商相关的时候,流量很优惠肯定相对对于服务更有利。互联网的价值是更开放的,能不能把这个发展下去实际上并没有很肯定,而且在Wi-Fi还有IT无线宽带接入的话,不会按流量计费,另外在英国移动宽带接入还会有通道费。
国外单纯的运营商寻找业务去做,开发应用也不是很成功的,还是需要更多方参与进来一起合作。就像目前国外主要业务80%还是运营商提供的,有市场研究机构估算以后,这个比例会是80%,开放和透明是互联网最核心的价值,运营商在产业各个环节合作供应。运营商要围绕自身的宽带提供,通信管道功能,也可以开拓出更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移动终端非常重要,像传统的互联网实现是很正常的事情,终端是用户之应用、内容和渠道的多重体验。终端本身是用户的工具,而且是应用的载体,也是反馈内容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应用的渠道。从技术角度来说,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终端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不同的手持设备有不同的操作系统,支持不同的开发标准。同时,由于硬件和软件尚未完全分离,不同的芯片制造商的存在使得其生态圈更为复杂。终端是用户应用的工具和运营商盈利的工具,手机终端的构成有SIM卡,运营商放进去的,像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芯片像TI、英飞凌还有联发科。操作系统诺基亚、苹果、微软、谷歌等都做到终端里面去了,就看谁更符合终端的规律,最终的实现还是需要根据技术规律和用户的水平。业务的应用方式,终端厂商比较有优势,另外就是内置一些连接,另外还有一些下载,基于java等等方式进行下载。
运营商应该更加开放一些,单一价值链正在分化成为复杂产业链,运营商提供业务,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结构?互联网提供商、传统的媒体、传统的行业并不是单一的结构,更像一个链条,都是在一起的,诺基亚是一个设备提供商,它现在也提供服务。这张图是以前的价值构成,比较简单一些,以后的价值构成会更加的复杂,像Google和雅虎都会参与进来。智能网现在也不是很方便,根据OSA和IMS更加集中一些,使业务的部署更加的灵活一些,对于业务开发更难,不懂信号也是没有办法做业务的。运营商开放的接口向这些领域都开放出来,实际上这也是让网络能够充分的应用。很多具体标准的接口,更多的用户,更多的开发也是能够开发出更多的业务来,因为人多肯定思路和智慧就会比较多一些。开放接口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在应用上包括呼叫控制,用户接口,移动和终端消息等等。在无线方面也可以提供一些应用。由于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扩张,技术的不断更新,尤其是理念的冲突,使得IMS等平台也正在受到互联网的严峻挑战。实际上前面看得出来,前面几个业务,实际上还是和电信业务很紧密的,他们的融合性并没有到互联网这种层面,互联网的架构是有差异的,架构不一样。互联网总是强调内容的,认为连接是网络必须提供的基本功能,网络应该是通过和内容提供商的合作,通过附着在内容后面的广告等后端服务盈利,而不是依靠连接盈利。像P2P的业务对IMS构成了直接的威胁,P2P是应用层面自组织技术,符合大家的需求。
另外像Mashhup运营商的另一个选择,业界一直在提开放网络、开放能力,但是实际上一直没有实现。如果一个技术在很长时间一直发展不起来,到后来可能也就发展不起来了。Mashhup源于互联网的概念,更加符合互联网的发展规律,从内容到数据、业务、应用上都进行了整合,会更加融合,更发挥运营商的优势。
我觉得很多的技术都是在发展当中,很多的东西也没有定论。感谢大家的聆听,非常感谢。
俞承志:非常感谢杨博士的精彩演讲,今天杨博士的介绍确实大家在里面听到了很多的内容,杨博士的一些观念,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传统做电信的人,我们的思路上可能要越来越更加的开放,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很多的理念等等,包括商业模式还有计费模式的变化,确实是我们运营商和整个电信产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今天确实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在这里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今天下午几位嘉宾的精彩演讲。能坚持到现在的确实对我们今天IMS技术峰会非常感兴趣的各位嘉宾。
下面我简单的总结一下下午各位嘉宾的一些观点,尽管大家谈到了IMS各种各样不完善的地方,或者是需要更成熟的地方,我觉得起码我们目前基本上是认同IMS是未来下一步网络发展的技术选择,因为今天下午虽然说只有四五位嘉宾,但是实际上带动的产业链还是比较全的,有运营商、设备商,也有做网络规划的设计公司,也有做软件开发的公司,还有我们北京移动一线的专家,所以说我觉得今天下午是非常全面的对IMS的解读。我非常同意杨艳松先生的观念,我们要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IMS,因为我本身也是做IMS的项目,我们做规范、体制、测试和试点工作,总的来说,我个人觉得确实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它。实际上刚才提到了互操作性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进行大规模的测试,从现在的了解来看,实际上互操作性还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希望它更提高一步,因为我们现在有些业务测试的互操作性不通过率达到99%,我指的是不同设备商之间的IOT的测试。确实我们作为运营商来讲,我们知道运营商有几个概念,我们希望这些概念能够更完善。
华为秦总的观点,我们要建立一个和谐运营的环境,我们在IMS这个产业链上,运营商、终端厂商、业务提供商,甚至包括一些测试的公司以及软件开发商都有我们自己的定位,为了推动整个IMS产业链的成熟,我们需要创造非常好的共赢的环境,就是我们实际上要更加的开放。我记得在做测试的时候就讲到,大家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大家抱着出了问题之后非把这个问题定位为你的问题,你非要找到是我的问题,互相打架的话实际上不是一个共赢的态度,所以整个IMS产业链来讲,大家抱着合作共赢的态度,这样的话才能推动整个产业链越来越成熟,所以我们大家要保持一个开放和共赢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关注一些细节的问题,要从互操作性、终端和业务产品上推动这个产业链更加的成熟,这里面我不想用不成熟的概念,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IMS支持各种各样的接入,支持各种各样的宽带应用,又支持这么多开放的接口,这个网络技术必然对我们软化的R4软件化的架构复杂,功能特性要多,业务种类要多,业务的功能也比较多,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努力,让它变得和我们原来传统的一样的好。所以这个复杂性是因为提供给我们更多的需求和功能造成的。我们这个产业链需要更加成熟,越成熟对我们越好,我们需要推动这些互操作性、终端和业务产品。
最后一个方面,杨博士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今天大家都提到了业务应用,业务应用我们确实没有找到业务的应用,杨博士讲业务应用是通过了解用户的市场需求,了解用户的业务体验,我们真正的开发应用,如果这个应用满足市场的需求,给用户带来了体验,比如说举到中国移动的手机报业务,实际上就是一个彩信,但是能够每天把今天发生重要的事件以一个彩信的方式发给用户,因为用户不是每个时候都可以去买报纸,我们大家知道,现在我们经常在地铁中去看一些东西,我每天早上晚上都在地铁里面读报,我起码能够通过手机报知道这两天的重要事件,它就是一个彩信的简单应用,它的承载就是一个彩信,但是这个应用我觉得就可以算是一个杀手的运用,所以说杀手的运用并不是说这个东西就是杀手,但是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满足用户体验的一种应用。
总之我觉得今天下午各位嘉宾都讲的非常好,我们是抱着一个积极和理性的态度推动整个IMS产业链的完善。我希望下次我们参加类似IMS峰会的话,我们谈到中国什么样应用的案例,而不是在谈国外的运营案例,这就说明我们大家都在努力,我们确实做了更多的工作,推动这个产业链更加的完善。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中国通信学会给我们这样一个平台,提供了这样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非常感谢。
今天的会议圆满结束,谢谢大家!
中国通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