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曾剑秋:下面,我们有请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峰义先生来讲“未来移动业务与应用的考虑”,欢迎杨总!
杨峰义:这是我们总结的基本上从北美、欧洲到亚洲的固定运营商在固网发展业务的一个规划。
我们看到固网的业务发展,不一定是什么样的模式,可能是DSL,也可能是光的方式。它的速率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业务有很多是固网不再是传统的那样,我只是这么一个通道,我有那么一个光的速度就完了。
更重要的是,在规划带宽的时候,对于业务有很深入的考虑、调查和研究。我相信,这些东西今后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移动有可能这种融合的业务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这张胶片是移动和固网体验方面的对比。虽然说固网的速率一直是在比较快的往前发展,但是移动其实在这么多年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手机的功能已经非常强大了。
固网相对来讲这么宽的带宽做什么用?它的终端交给了PC机处理,固网并没有成为一个小小的终端,终端传统的就是一个电话,再高级一点就是无绳电话,其他的功能没有。那么,移动我们的功能完全是集中在网络的能力,业务的能力完全体现在我们的手机上、终端上。所以,我对于移动做了十几年的工作,所以移动业务的发展跟固网是完全不同的模式,业界我们一直来讲,移动对于固定是替代的,或者是什么样的。但是,实际上可能初期确实是替代,但是发展到现在你还能说是替代吗?它自己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模式。所以,固网的业务可以给我们做参考,但是更多地还不能作为一种移动发展的借鉴。
另外一个是融合,这是我最没有想清楚的,就像刚才唐总给大家介绍的FMC,这个是差不多10年前开始了,那么谈融合,在全业务之后,好像我们不谈融合不够时髦、不够时尚,好象不懂似的。但是,融合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谈融合最多的是生产?是我们要给用户提供一致的客户体验,另外一个我们要尽可能地降低我们的CAPEX、OPEX,或者是我们要提供一个新的应用,这个新的应用是什么?这五个层面前四个都没有问题,但是你从业务、控制、客户服务都没有问题,但是恰恰最困难的地方,这里有一个悖论,就是我们最希望得到的我们做不到,我们希望有一致的客户体验。如果得到了那个移动就不是移动了,固定就不是固定了,这个移动和固定是两级,怎么可能客户在融合上同时得到移动和固定的美好体验呢?
就像汽车一样的,可能大卡车是一个极端,小轿车是另外一个极端,它们有没有融合的车型?有,皮卡,但是皮卡是不是市场的主流呢?还有移动和固网完全是不同的服务领域,其实,大部分我们采用的是移动的技术,如果我们在固定的场合下用这样的终端,其实对于客户来讲也是很大的负担。所以,我的理解不是反对融合,还是更强调了分工?我觉得“合作”这个词表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融合,融合是一个美好的理想,是一个我们长期努力的目标。可能,现阶段是我们充分发挥我们的系统的作用,对我们的客户提供适当的服务。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信息服务是我们通信业的未来,是电信行业的未来。电信行业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高速的增长之后,目前还是高速增长,但是已经到了寻求下一步发展的时候,而且这几年来,不是仅仅只有中国这么一个电信市场,而是全球的电信市场都在找寻这么一个问题,电信业的未来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
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往综合的信息服务去转型。为什么要转呢?从我们实际的转型实际和全球市场的过去的统计和未来的预测来看,确实整个的信息行业,是整个的通信业的市场比我们传统的电信行业大很多,同时它是我们电信行业恰恰迈出一小步,又不是完全迈入到完全不同的行业的时候就能够得到和能够进入的领域。
信息服务领域过去的电信行业来讲作为一个单独存在的行业,高各个高速发展的时候,是远远超过了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曾经也是推动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手段。但是,现在看来,电信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国家的GDP的增长,这个时候电信行业需要找寻一个新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我们理解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我们要把电信行业转变成了综合信息服务行业以后,要把信息服务升级到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当中去。这张图片只是列了几个,那么我们整个国家的信息化的水平并不是很高,这里面有很多我们可以做的工作,通过信息化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话,我们电信行业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另外一个方面,具体到我们每一个要通信的个人来讲,似乎目前讲这个话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就是移动互联网可以服务于我们每一个个人客户。那么,为什么有这么一个结论呢?确实我们有相当多的统计数据,以及和未来的客户调研、预测的结果,确实可以看到趋势是这样的状态。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更适合于服务个人客户呢,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是非常个性化的,那么移动最大的特征就是个性化,这两个个性化如果可以很好地结合的话,可能不是1+1=2,可能是几何级的增长。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的用户的特征,可以看到我们活跃的手机用户,他们的年龄层次、消费层次很多的时候是重合的,这两个结合是具备这种可能性的。从目前来讲,其实我们国家相对做得还不是非常好,但是从日本、韩国来讲,已经有这样很多成功的先例可以给我们做参照了。当然了,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更多是需要互联网公司和移动运营商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大家都可以得利的,而不是仅仅只有电信运营商一家来控制的产业链。
另外一个是终端的革命,从去年到今年我们移动终端有一个神话就是iPhone,虽然它作为我们通信的传统电话的功能似乎不怎么样,但是它的卖点并不在这个地方,对于iPhone过去从Nano等等的方面一个小的延伸而已,为什么带来了这么好的反映?那么AT&T有一个很好的统计,虽然他的用户只有2%,但是带来了20%的数据流量。所以,你确实不得不承认它有一个相对酷的外形,而且有很多很新奇的东西。而且,它确实有一个很特殊的应用在里面,没有应用这个手机 打电话电信的功能是远远不如我们传统的手机制造厂商的功能的。但是,最主要它集成了其他的功能。
只有这样,它仅仅只是一个终端而已,其实还只是销量并不是很大的终端。那么,这对于我们电信业其实有很大的冲击,iPhone这种模式,过是没有这种模式的,现在是介入到运营进行分成的,这是对于我们的传统的电信业的商业模式是带来很大的冲击的。这样的情况下,你觉得苹果是不是也是一个运营商?
由此,是不是未来掌握了业务、应用、资源,都会通过这种模式变成另外一个潜在的,或者是虚拟的,没有网络的运营商呢?那么,下一个神话会是谁呢?似乎从我们今天的眼球看过,可能是Google,如果GPhone推出来,一定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功。
最后总结一下,业务的融合是我们倡导的,让消费者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应用。运营业是价格的聚合者而不是各种内容应用的创造者,电信业的未来是综合信息服务,而不是其他模式的模仿,融合还要强调个性。下面这张图片,其实是一个日本和韩国的运营商,在2G和3G的系统当中,不同的数据业务的体现,不同的系统能力使得我们的业务开展也不一样。2.5G我们更多地时候就是通信,我们可以看到在3G时代各种音乐和娱乐,虽然说休闲文化可能说是好像不创造价值,其实它也创造价值,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需要。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广播就是广播,那么3G之后它与电信领域有一个很好的结合。我们前面还听了CMMB,目前这个领域的广播的结合,它不是说只有简单地就是一个叠加,这还是把两个网络关联起来,从多媒体的网络之中,为用户开发更多的业务和应用,让我们不管是电信的运营商,还是广播网络的提供者,都可以从中获取更好的收益。
主持人曾剑秋:谢谢杨总精彩的演讲,杨总很谦虚,但是实际上在讲的内容的过程当中,给了我们很多的一些启示。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他其实做移动方面的研究业务做了十多年,这表明什么呢?其实透过背后看,大家知道中国电信99年一分为四以后,中国电信一直保留了移动方面的业务的研究。虽然我们移动联通做了很多的业务,电信没有做,但是电信,包括网通对于移动的业务他们是一直在研究的。移动他们在一如既往地干,但是我们的电信和网通在冷静地思考,所以我们觉得这方面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全业务运营以后,我们的几个运营企业,包括中国电信都拿到了移动牌照,将来的移动市场,或者说全业务运营是很激烈的。
那么杨总说的融合还是分工,我觉得这个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融合不是说做一样的业务和一样的服务,这个值得我们思考。
新浪科技(tech.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