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通信业务 > 文摘 > 移动+泛在 开启U时代

移动+泛在 开启U时代

2008-08-29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U计算拉开U网络序幕
  业界首次提出的无所不在的计算(U计算),是无所不在的网络(U网络)的前身,也是今天U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U计算开始,无所不在的理念从局部逐渐蔓延,最终走向整个网络。
  U计算(也称普适计算),仅仅描述了整个U网络中的数据处理方式,但却让U网络露出了“冰山一角”。1991年,Xerox PARC公司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针对PC时代“让计算机成为人类注意的焦点”的设计理念,提出了“U计算”的思想,强调把计算机嵌入环境或日常生活会用到的工具中,让计算机本身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让人们注意力的中心回归到真正应该关注的计算任务本身。其中,U计算的研究领域包括无线和传感器网络并不断扩展。
  2004年,IEEE在U计算的基础上新增了U服务,从而将U计算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服务层。IEEE指出,U服务和U计算是新出现的计算范例,其基础架构和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格式无缝地接入和获取。该定义强调了无缝接入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微观层面,如无线和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处理。
  从总体上来看,有关U计算和U服务的研究均在局部意义上展开技术研究,侧重于IT领域,属于整个网络中的特定功能性范畴。这与日本2000年提出的“e-Japan战略”、韩国2002年提出的“e-Korea”战略保持了同步。其中,“e-Japan”战略重在打造覆盖数千万家庭的互联网,“e-Korea”则关注于加紧IT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U计算和U服务虽然表现出了对无线通信的重视,但也局限于短距离通信领域。这种对局部、微观的关注,尽管拉开了U时代的序幕,但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所不在,也无法实现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业务和应用,亟待移动性的引入。
  移动化催生U网络时代
  从U计算演进到U网络,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过程,而移动化是最为关键的驱动力和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来看,广域移动通信网络的IP化演进,是移动化之所以能够开启U网络时代的根本原因所在。
  首先,移动化是U网络必备的标志性特征。移动化,是指基于无线移动通信方式,实现4A化的通信需求,即让任何人、任何事物都能摆脱地理位置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传递以及获取信息。对于U网络而言,移动化下的无缝通信,让用户真正地被无所不在的网络包围,并利用便携式的移动终端无中断地获得所需的任何服务。从目前来看,移动替代固定、移动固定融合(FMC)、互联网应用向移动网的移植、移动企业和行业应用,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伴随着滚滚而来的移动化大潮,U网络时代也已经开启。
  其次,广域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使其具备了融合各种网络、技术的能力,因而能作为移动化的核心手段构建U网络。业界普遍认为,以IP核心网为平台进行网络的融合与演进是未来网络的主导发展趋势。广域移动通信网络顺应这一潮流而进行的IP化演进,为其融合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奠定了基础。其中,互联网与蜂窝移动通信网的融合已经启动。一方面,互联网正致力于实现无所不在。互联网之父文登·瑟夫表示:“现在已经有10亿人接入互联网,但地球上还有逾55亿人没有网络入口,我希望他们都有。”此外,他还希望越来越多的设备都接入网络,从手机、移动设备到家用电器。简言之,文登·瑟夫这一构建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的梦想,就是要实现互联网的移动化。另一方面,各种层出不穷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无线和传感器技术的蓬勃发展,令各种终端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接入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并且该移动通信网络通过演进而具备了IP的特征、支持IP的业务,因而能够与互联网融合,实现各种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业务。
  再次,广域的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是搭建U网络的公共无线通信平台的最佳选择。作为公共无线通信平台,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拥有着许多天然的优势。一是相比其他的宽带无线技术,蜂窝移动通信网通过2G、3G时代的发展而具有全球最广泛部署和商用的优势,具有作为公共无线通信平台所必需的通用性特点;二是由2G时代培养起来的用户习惯,锻炼成长起来的整个产业,也提供了其作为公共无线通信平台所应具备的用户基础和产业群基础,具有推广和持续发展的先天优势;三是安全性是其作为公共无线通信平台的又一优势。U网络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就是要求通过具有QoS保证、安全保证的业务和应用,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而这正是蜂窝移动通信网最擅长的技能。例如,3G承载网能够利用MPLSVPN技术,在提供高效可靠的连通的基础上,将流量按照安全需求区别对待、分别传输,保证3G网络的安全性。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自身的不断演进,也不断增强了其作为U时代的公共无线通信平台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基于不断提高的带宽,支持更多信息的传递,从而为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U时代的服务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在整体上增强对U网络的支持能力。U网络,需要依靠异构网络之间的融合与协同来实现,而这恰好与B3G的目标研究领域不谋而合。B3G明确提出了U服务的概念。例如,欧盟研究框架计划之信息社会技术方面的B3G工作组提出,U服务是一个新生的、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致力于简化用户与海量的电子业务和技术之间的交互,研究领域包括通用的业务管理机制。B3G主要针对未来复杂的异构网络环境,如2G、3G、固定电话网、互联网、WLAN、WiMAX、无线和传感器网络等,致力于提供一个跨越复杂异构网络的通用业务环境。
  融合与协同是发展策略
  透过U网络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U网络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大一统”网络,是已有乃至后续演进技术和网络的巨大集合,是一个支持信息社会升级到U社会的智能信息架构。从这个角度来看,U网络将涵盖所有的网络类型,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网络环境。因此,各种异构网络之间,在基础性网络搭建的公共通信平台之上,对于共性的融合与个性的协同,就成为构建U网络的主要策略。
  • 以应用为中心,U网络涵盖各种应用网络
  满足应用需求,是U网络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对于应用的需求演进,决定了U网络的组成。
  第一,人类社会对于移动性有着旺盛的需求,这促使移动通信网络必然成为U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移动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移动对固定的替代效应,折射出人类的移动梦想。与此同时,除了传统的移动话音服务以外,移动娱乐、移动商务、移动城市等数据应用的兴起,也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移动生活、工作方式并渗透至人类社会并改变着人类社会。移动性,加速了社会各元素进行信息交流的频率,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并由此产生了更高的效率。
  第二,在充分感受移动性所带来的好处时,人类社会也期望向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信息获取方式添加移动性,从而全方位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一需求,大大超越了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所提供的移动业务和应用的范畴,U网络向更为广阔的无线通信市场敞开了大门,无线传感器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网、无线局域网等也都成为U网络的覆盖范畴。
  • 融合与协同,是U网络架构的主要特征
  U网络的形成过程,是针对不断涌现的应用需求,从上层应用平台到核心网、到底层物理层技术的自上而下的功能实现过程。它不会产生一个全新的网络,而是不断融合新的网络,使其成为U网络的一个子网络,如此源源不断地向U网络注入新的业务和应用,直至“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这种“博采众长为U时代所用”的过程,即是各种异构网络之间的融合与协同的过程。
  融合与协同,是U网络架构的主要特征。融合,就是各种异构网络与作为公共通信平台的移动通信网或者NGN融合,从而构成一张无所不在的大网,这一架构目前已经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同。例如,ITU认为,U网络不是一个网络技术术语,而是一个强调逻辑网络的服务架构的术语;在物理构成上,它是一个综合体,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架构于基础性的网络之上,而这个基础性的网络就是NGN。韩国ETRI也给出了有着相同理念的U网络基本构造,即各种传感器网络在最靠近用户的地方组成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用户在此环境中使用各种服务,NGN在其中则作为核心的处理平台为U网络提供支持。
  协同,就是无所不在的大网的各个子网,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同实现U时代的业务和应用。从全球范围来看,欧盟对于异构网络的融合与协同的研究居于领先地位,其中以欧盟信息社会技术(IST)系列研究项目最具有代表性。2004年,欧盟启动了Ambient Networks项目(周围环境网络项目,简称AN项目),其目标是在通过AN网络技术来促进未来异构无线移动网络之间的有效互联和协作,从而使得用户无论使用何种网络,都能享有丰富易用的服务。AN项目的这一目标是建立在不同技术的组合及网络的动态协作之上,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基础网络设施和接入手段,尽量避免增加新的网络技术到现有的网络体系中。
  “移动+泛在”,开启了U网络时代。在U网络时代,无论是蜂窝移动通信网,还是NGN,都将作为基础性的网络发挥公共通信平台的作用,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技术、无线局域网将在融合与协同的基础之上,实现应用的无所不在,从而共同呈现出无比精彩的U时代风貌!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