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6
近几年来,在全面服务大众用户的同时,致力于转型的移动运营企业以服务行业信息化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网络技术优势,不断加快业务创新步伐,将移动行业应用拓展到了政务、公安、交通、金融、电力、工商、农业、教育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行业信息化进程。当前,我国移动行业应用正在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并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态势。由于拥有移动性和广域覆盖等特性,移动通信不仅是实现社会普遍服务的有效手段,而且将成为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目前,日韩等一些国家(包括我国)已经展开了有关4G的研究工作。据了解,4G的标准化工作将从2008年开始起步,到2012年标准化基本成熟,到2015年可以投入商用。未来4G的系统容量至少是3G系统的10倍,而每比特成本却是3G的1/10~1/100;4G的传输速率平均速率可达200 Mbit/s,高峰时下降至50 Mbit/s~100 Mbit/s;支持IPv6,以便给各种移动终端提供巨量的IP地址,尤其在人与机和机与机通信中使用。在组网方面,能支持各种无线接入方式,从而形成“无所不在”的网络应用环境。
凭借强大的多媒体服务能力,面向未来,4G系统将在国防、科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和管理等信息化领域大显身手,成为消除数字鸿沟的有效手段。比如,在一个布满4G系统的社会中,家庭医疗和远程诊断将成为很普通的事,人们在家里就可以通过4G高清晰度图像传输技术让大夫检查身体、开处方;没有常驻医生的远程手术室和虚拟医院也将成为现实。在教育方面,偏僻地区与大城市之间可以利用移动多媒体设施或移动终端开展远程教学……
由于能够支持各种无线接入方式,4G能够真正实现无线接入技术(包括局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人域网、家用局域网、自组织网络等)、移动网络和有线宽带技术的融合,这使得4G能够真正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所谓“无所不在”是指把通信服务的对象从人扩展到任何一件东西。在网络和服务“无所不在”的环境中,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将遍布所有地方。特别是随着RFID等识别技术、传感技术和短距离等无线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配备无线通信功能的传感器和控制芯片将附着在物体、动物和植物之上。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使用任意工具,与任何客户端(包括人、手机、电脑、电视、冰箱、电子音响及任何设备或物品)实现无线连接并交换信息,人类将迈进一个“人与物”、“物与物”相互连接的无处不在的“物联网世界”。
实际上,着眼于构建“无所不在”的泛在通信环境,早在2004年,日本和韩国就已相继提出了下一步国家信息化战略――u-japan和u-korea计划。为了实施u-korea计划,韩国在其名为u-IT839计划中,确定了八项需要重点推进的业务:HSPDA/WCDMA、WiBro(无线宽带业务)、宽带融合服务、DMB/DTV业务(数字多媒体广播/数字电视业务)、u-Home业务(无处不在的家庭网络业务)、Telematics/LocationBased业务(汽车通信平台/基于位置的服务)、RFID/USN应用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处不在的感应网络)、IT服务。其核心是通过融合各种通信网络和业务应用,为公众提供“无所不在”通信服务。“无处不在的网络”概念在全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美国、欧盟等国家也启动了与“无处不在的网络”概念类似的计划。
近几年来,一些专家提出我国也应该考虑实施“u-china”计划。其实,去年我国发布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面向信息化建设和重大应用,进行业务和技术创新,带动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在下一代网络、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家庭网络、智能终端、汽车计算平台、无线射频识别(RFID)和传感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内容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应用对技术与产品需求,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可以预见,在国家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信息产业和IT产业必将获得更快的发展,移动行业应用将全面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我们最终将迈进一个网络和应用“无所不在”的无限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