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通信业务 > 文摘 > 七号信令网IP化的演进分析

七号信令网IP化的演进分析

2007-04-25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随着近年来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现话音和数据等多种业务网的融合,产生了软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采用业务、控制、承载全分离的结构,使得业务接入手段多样化,并可在同一个承载网络中实现多种业务的互通。近两年来中国移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公司使用基于软交换R4结构的设备扩建GSM网络,部分省R4交换局已达到了相当规模。
  此外,承载方式IP化也是网络发展的大趋势,目前的GPRS、2G软交换网中的媒体流、即将开始建设的3G R4核心网电路域及分组域以及未来的IMS业务流均已采用或将要采用IP承载方式。
  随着媒体流的IP承载化,信令消息承载的IP化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在R4阶段,信令应用层与七号信令相同,底层承载有TDM和IP两种方式;R5阶段以后的IMS网络信令消息不再是七号信令,而是基于IP技术的信令,如SIP等。从长远来看3G网的发展,若R4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考虑到成本优势,则IP信令网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3G网络及信令的发展概述
2.1 3G网络及信令的发展
  3GPP定义的WCDMA系统有R99、R4、R5、R6和R7版本。其中R99版本的3G核心网与GSM核心网相比从网络结构到信令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沿用了传统的No.7信令及信令网;R4版本的3G核心网引入了分布式的网络架构,同时信令也从传统的基于TDM的承载方式开始向IP承载演进,而高层使用的仍是No.7信令应用部分;R5版本在R4的基础上引入了基于软交换架构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域,IMS域将采用全新的基于SIP的会话方式,信令寻址采用全新的DNS+ENUM方式,而CS域与PS域本身没有过多变化;R6版本在网络结构上没有变化,只是更加深入的定义了IMS域的业务。
  从上述3G网络及信令的发展来看,R5/R6版本的IMS域根据设备厂家的不同采用新建节点或在现有节点上(硬件平台相同)叠加的方式实现功能,其功能及信令是全新的,不存在从现有网络演进的问题。对于现有信令网的演进主要集中在核心网CS域,而由于在R4版本以后CS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现有信令网的演进主要针对R4版本的演进。
2.2 3G网络中的信令需求及信令网组成
  以下首先对3G R4核心网与2G GSM核心网中的主要接口与协议进行列举、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R4核心网与GSM核心网信令接口、协议及承载方式对比

  R4网络中新引入的协议还有BICC和H.248。H.248协议属于点到点的协议,不存在路由和寻址问题,MSC Server上已经配置了MGW的地址信息,因此无需信令网进行路由查询。BICC协议通过IP承载有两种方式,当采用3GPP建议的M3UA/SCTP/IP承载时,由于M3UA中包含了目的信令点信息,可以通过信令网进行转发;当BICC直接承载在SCTP上时,为点对点的方式,可直接承载在IP网上而不需要信令网承载。目前中国移动建设的软交换汇接网中的软交换机之间采用的是BICC/SCTP/IP方式。今后建设3G网络时,可以采用同样的协议栈,并对MSC Server进行分层,由CMN(或TMSC Server)负责转接省际BICC信令。
  此外,在R4网络中,除了产生信令的SP点本身和用于信令转接的STP以外,还需要有一个功能实体用于与目前2G电路型交换网中的七号信令网相连,将窄带七号信令转换为适于在IP网中传送的信令,即信令网关(SG)节点,该节点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与MSC Server、MGW、STP等网元合设。
  综上所述,IP信令网首先是解决MAP和CAP协议的IP承载问题(BICC协议和H.248协议则不需要IP信令网承载);而对于信令的路由和转发功能则既可以由传统的No.7信令网络实现,也可以构建IP STP的信令网。
3、基于全IP承载的信令组网分析
3.1 IP信令网的概念
  IP信令网是指利用IP作为承载技术来传送信令消息的网络。R4阶段和现有传统No.7网相似,在IP信令网中其节点功能划分也可以分为IP SEP和IP STP两类,主要负责转接MAP、CAP消息,信令消息的选路也仍旧使用No.7信令点编码的方式。
  对全IP信令网结构的讨论主要问题集中在两点:第一,是否需要采用分层结构;第二,采用何种SIGTRAN的适配层协议。
3.2 全IP承载的信令网的组成与结构
  如果3G网络建成后一段时期仍采用网状平面方式规划IP信令网,则从全国整张大网来看,对每个节点的MAP/CAP信令路由能力(SCTP偶联数量和SCCP寻址能力)的需求都是相当大的,且任何一个省新增1个网元节点,全网网元都需要修改路由数据,这对整网信令路由的规划和维护来说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IP信令网中引入完成SCCP GT翻译功能的节点,即:IP STP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由于MSC Server所能支持的呼叫路由能力是有限的,平面组网将极大的限制网络的扩展性,因此网络中也需引入汇接层(TMSC Server或CMN)。在具有汇接层的网络中,MSC Server需要支持的呼叫路由和信令路由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其好处是可以减少MSC Server的信令链路组和SCTP偶联的数量,网络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并有利于管理和维护。
  综上所述,建议IP信令网应该采用分层结构。对于省际的MAP、CAP信令采用GT寻址方式,IP STP提供GTT功能;对于省内的MAP、CAP信令采用目的地信令点编码寻址方式,初期可以采用直联方式,通过IP STP转接的准直联作为备用路由。省内、省际BICC信令通过TMSC Server或CMN转接。
3.3 SIGTRAN协议的选择
  SIGTRAN是在IP网络中传递No.7信令的协议,它利用标准的IP传送协议作为低层传送,并通过增加自身的功能来满足No.7信令的传送要求。SIGTRAN协议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SIGTRAN协议体系图

  SIGTRAN协议的底层为传输层SCTP协议(流控制传输协议),为No.7信令在标准IP网上传送提供可靠的连接,高层为适配层协议,根据功能和组网应用的不同主要分为M2PA、M2UA和M3UA 3种,简单介绍如下。


  该种方案情况下,省内支持IP信令的网元直接与IP LSTP相连(两级组网情况下还需要通过TDM方式与现有HSTP相连),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仍保持原有连接方式与现有LSTP相连(两级组网情况下还要与HSTP)。省际信令消息仍由现有长途No.7信令网疏通,省内信令由LSTP疏通。
  随着支持IP信令的网元逐渐增多,尽量保证原有LSTP不再扩容,省内信令主要由IP LSTP承担。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考虑将IP LSTP的地位提高为兼做HSTP,对现有HSTP的省际信令进行部分分流,即:与其他省的IP LSTP通过MTP3/M2PA/SCTP/IP方式疏通部分省际信令,逐步降低现有骨干长途信令网的负荷,最终达到替换现有HSTP、形成IP信令网目标网的目的。但各省支持IP信令的网元与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将同时共存,不同省的这两类网元之间的信令互通方式与信令的选路策略有关(省际信令在两张网上如何分配),而不同的选路策略将会直接影响到省内网元局数据设置的复杂度、信令网的组网结构如何调整等很多相关问题。
  假设要求两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的省际信令由IP信令网疏通,两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与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间省际信令也由IP信令网疏通,只有传统的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的省际信令仍由现有长途信令网疏通。以下仅对这种信令路由策略,介绍一种对省内网元局数据设置和路由判断相对简单、避免路由迂回的组网方案,组网结构如下图4所示。


图4 组网结构图
  该方案下,省内长途信令通过LSTP之间疏通,两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两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与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间的省际信令为两级组网方式(信令路由为:本省SP→本省IP LSTP/HSTP→对端省IP LSTP/HSTP→对端SP),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的省际信令保持现有省际信令疏通方式(通过现有HSTP,两级或三级组网疏通到对端省)。
  由于该方案下,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同时与原有LSTP和新建的IP LSTP都连接,因此需要这些网元能够判断出对端省哪些网元支持IP信令,并选择正确的路由(可以考虑通过为支持IP信令的网元设置特殊号段ID号的方式实现)。或者也可以让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只与现有LSTP相连,由LSTP负责判断将省际信令送至现有长途信令网还是IP信令网(同样要求LSTP能够判断对端省哪些网元支持IP信令),但会增加信令的跳数(三级组网)。考虑到今后信令IP化的趋势,为节省投资,不建议新建的支持IP信令的网元再配置TDM信令接口,这些网元只通过IP接口与IP LSTP相连。
  今后随着支持IP信令的网元逐渐增多,省际信令将逐步改由IP LSTP/HSTP疏通,省内信令逐步改为支持IP的网元间通过IP承载网直联,最终IP LSTP完全作为HSTP使用,达到IP信令网目标网结构。
4.3 方案四(叠加组网方案)分析
  叠加网方案下,将与现有长途信令网平行建设一张全新的IP信令网(IP STP初期可以分大区建设),同样由于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与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需要互通信令,路由策略将会影响组网结构。以下仅提供其中一种组网方案,如图5所示。

图5 组网方案图
  该种方案下,省内信令通过现有LSTP疏通,两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两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与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间的省际信令为两级组网方式(信令路由为:本省SP→本省IP HSTP→对端省IP HSTP→对端SP),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的省际信令保持现有省际信令疏通方式(通过现有HSTP,两级或三级组网疏通到对端省)。这种组网方案能够避免两个平面之间的HSTP之间进行互通(需要相互做数据),将对现有网络的影响降到最小,也能避免信令在STP间过多的跳接。但是同样的需要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能够判断出对端省哪些网元支持IP信令,并选择正确的路由(至现有HSTP还是IP HSTP)。
  今后随着支持IP信令的网元逐步增加,省际信令负荷在IP信令网上承载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最终可达到目标网结构。
4.4 方案比较及建议
  方案三和方案四相比,初期投资差不多(均只在部分省建设);从网络结构来看,由于逐步演进方案涉及新建IP LSTP与现网STP设备的组网关系,因此网络结构较为复杂,网络结构不如叠加网方案清晰;从工程实施来看,两种方案均为新建设备,工作量和难度基本相同,但逐步演进方案涉及后期从IP LSTP到兼做HSTP再到最终独立HSTP的不断变化,数据修改量较叠加网方案大;从网管维护等方面看,逐步演进方案中初期作为LSTP是由省公司进行维护管理的,对省内维护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后期转变为HSTP时按目前的管理方式需要改为有限公司统一管理,而叠加网方案则始终由有限公司统一管理IP HSTP,对省内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小。
  考虑到用IP网承载信令的方式受IP网特性的制约,QoS、时延、丢包率等对传送信令的影响尚不明确,如果初期中国移动能够在某些省内进行小范围的组网测试,对设备在现网运行的性能和组网能力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选择叠加网建设IP信令网是较为简单的方案,但如果在先期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在省内首先应用IP STP则是较为稳妥的方案,但后期网络调整工作较大。
5、结束语
  经过几期工程的建设,中国移动现有长途七号信令网已具备相当的规模,逐步走向成熟、安全、可靠。随着设备厂家对设备容量的升级工作完成,设备容量已不再成为网络瓶颈,新建的2G网元以及即将建设的3G网元在一定的时间内完全可以接入现有七号信令网,由其负责疏通省际长途信令消息。
  IP承载与传统的TDM承载方式相比,虽然在QoS、时延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在管理维护、投资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继续扩容现有长途七号信令网还是推动IP信令网的建设,需要中国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比较、继而进行抉择。

中国联通网站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