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SP的数量数以千计,但是移动网的业务类型比较简单。随着TD的上马,一系列新的业务,如新媒体、版权等业务内容出现和变化的速度会非常快,现有的支撑系统还无法应对。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做好宏观统筹考虑。信息产业部电信规划研究院电信运营研究部主任徐志发认为:“运营商自有支撑系统与外来系统关系也需要加强管理。在TD时代,采购也会复杂得多。虽然现有业务对个人客户服务等级的要求还不深入,但业务层面的QoS,服务层面的SLA,都需要统筹规划。
“虽然单独的支撑模块可以采用灵活插拔的方式,但是在共有层面一定要实现全面统一的业务管理、业务策略、安全架构和客户服务及流程制定。”徐志发指出,未来TD支撑系统必须进行一体化考虑。
另一方面,TD的QoE、SLA、QoS都要采用符合行业标准的架构来满足SP需求。“任何一家SP/CP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电信运营商,其运营也要符合eTOM模型。”这就要求支撑系统具有良好的界面。如果运营商系统界面足够规范,就可以把自身的接口和需求公布,增强系统的规范性和开放性,使SP/CP的业务更容易接入。徐志发认为,做好这一点的关键是建立WebSLA,“前端用CRM接入,后端通过SCM管理;基于SLA,通过契约方式来保证系统业务完整提供,考核服务质量,保证利益和责任分担,这样就形成了TD支撑系统的完善流程。”
徐志发认为,通过合作关系把SP松散地集结到一起进行统一规划,在TD建设初期是可以考虑的做法,但从长远考虑,运营商和SP之间还需要标准的“契约”,包括系统接口方面的“契约”和服务质量、内容方面的“契约”。建立运营商和SP之间的良好“契约”,将使TD支撑系统更好的发展。
同时,系统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即使是在TD大规模建网的时候,也不必贪大求全。不论是在系统层面还是技术层面,再好的架构和模式也需要不断改进。
通信产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