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内部创新孵化工作,不是赶时髦、摆花架子的应景之举,而是结合联通实际、谋求创新突围的现实所需”。
这是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在近日联通内部创新孵化启动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意味着中国联通面向员工创新孵化的“沃创客”计划正式开启。由此,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启动了员工创业孵化计划。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为中国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在电信运营业,近两年也频频转型,以互联网思维大胆创新,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希望以此打破传统国企体制机制的束缚,促进新兴业务快速成长,应对互联网势力的冲击。这可以说是电信业“双创”的前身。
实际上,电信运营商鼓励员工创新创业由来已久。早在2011年,作为我国电信行业母体的中国电信,就以业务创新基地、孵化体系等模式鼓励员工创新创业,并建立了大型央企中的第一家孵化机构——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基地,开拓出“基地孵化、天使投资、公司参股,员工控股”的创新模式,希望通过此举寻找新的业务新增点,培养新兴互联网人才,激活员工活力。
2015年底,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慧镝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论道?数字中国论坛”上透露,中国移动将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双创”平台。截止目前,中国移动“双创”平台已投入超过5亿元聚焦数字内容创新,汇聚200多万开发者,数字作品超过200万部,帮助众多合作伙伴实现了共创共享。
2016年5月30日,中国联通也正式启动面向员工创新孵化的“沃创客”计划,其创新孵化项目采取合作孵化和自建孵化两种运营模式。重点围绕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领域,以此推动解决公司发展效益、效率及建设维护、客户服务、内部管理等关键问题。
近年来,作为肩负央企使命与社会责任的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在持续提速降费、营改增、4G投入、传统业务盈利下滑等困局下,经营压力持续增大,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入、拉低了企业整体盈利。内忧外患之下,运营商采取一系列措施探索实践创新孵化,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引入民企股权,开创人才激励机制,开放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扶持内部员工创新创业,拓展央企自主创新创业新模式。
这项打破传统的创新模式,让一部分体制内人员兴奋不已,但同时也遭遇了不少讥讽与不安。
“这是一种变相裁员,借鼓励创业改变劳动关系,以这种方法缓慢、代价又最小的方式达到裁员的目的”。
类似的声音与担忧声音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受体制因素影响,“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惯性思维依然受到主导,不少运营商内部员工的能动性一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运营商鼓励内部创新创业的转型之路走得并不是那么顺畅。
但实际上,根据三家电信企业的政策,大量权限被直接赋予了创新业务单元,在人才选拔、资源调配,以及产品研发等方面均赋予了最大的自主权。比如中国联通就给创新孵化项目给予了多项政策支持。在资源支撑上,提供一定的扶持资金、办公环境、创新导师、内部资源以及专业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保障。在人员政策上,保留劳动关系、岗级、薪酬不变;孵化成功进行公司化独立运作的团队成员,在股权分配上,对适合独立运作的项目,由创投公司组织公司化运作,原则上由创业团队控股。
而中国电信甚至提出“停薪保岗”,创业员工享有相应的创业“保护期”,一旦创业不理想,创业者可以返回原岗位,岗级和薪酬均不变。如果项目实现公司化运作,创业者则需要和中国电信解除劳动关系。
传统体制下谈创新尤其不易。可喜的是,三家电信企业勇于打破常规,已经逐步走出一条央企创新的新路。同时,运营商创新推动改革的思路也越发明晰,迈的步子越发沉稳。
数据显示,最先吃螃蟹的中国电信,其创新板块年收入增长率达50%,已经成为集团公司增量收入的最大贡献者。截至2015年10月,创新孵化平台共征集了七批次约1500个项目,其中162个公司内外项目成功入孵,17个项目实现公司化运作,投资总额近5000万元。
截至2015年年初,15家创新单元已全部实现公司化,4家公司实现混改,两家公司实现员工持股。
于2010年启动的中国移动“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计划”,累计已有172万名青年报名参与,提交创业实践作品超过百万件,为优秀创业团队和个人提供创业扶持资金超过1200万元。
如今,中国联通也开始推进内部创新孵化,建立孵化项目的“创新特区”,以新项目形成新供给、推动新增长、开辟新空间,谋求创新突围。而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国企缺乏创新活力弊端,在这一创新大潮下,或许也会等来破解的那一天。
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中央强调深化国企改革、大力开展“双创”的当下,电信运营商勇于尝试,走出了一条央企创新的新路,并让创新真正的开了花、结了果,为“双创”路上的后来者积累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