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正遭遇属于自己的“寒冬”。在整个市场智能手机保有量趋于饱和,增量天花板显现的当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洗牌,“中华酷联”四分天下格局瓦解,十八路诸侯接连披挂上阵捉对厮杀。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品牌在困境之下该如何生存呢?

金立董事长刘立荣认为,未来3年全球手机品牌只会剩下6到10个,而只有在全球公开市场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存活,金立希望成为其中的存活者,并力争在未来3年重返国内前三的市场地位。
金立生存法则:激情、效率、适应性
金立成立于2002年,在曾经的功能机时代,金立最锋芒的时候能在中国市场排到第三,仅次于当时的霸主诺基亚和三星。然而随着智能机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思维制造手机的模式大热,价格战、资本渗透、渠道厮杀等此起彼伏,一时间,以功能机起家的金立成为落伍者,危机重重。
在智能机时代初期,金立开始尝试调整,从一个单纯的硬件企业转变为‘硬件+软件+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模式。为此,金立打造出迎合年轻人喜欢的ELIFE系列,但经过实践后发现,其实每个品牌所经历的过去和沉淀,是无法一时半刻改变的,所以金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重新强调超级续航基因,专门打造旗舰级商务手机的M系列。12月21日,金立年度收官的新旗舰机M5 plus正式发布,它延续了金立M系列超级续航技术,拥有6.0英寸全高清AMOLED大屏、搭载前置指纹设计、内置5020毫安时大电池。刘立荣透露,金立为2016年的超级续航+作出了新的规划和标准,届时会让大家对手机续航会有更新鲜的认识。
刘立荣总结金立生存的三个原则:激情、效率、适应性。其中的适应性作为最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管是基层员工还是中高层员工,能长期拥抱激情,还能保持超越行业竞争对手的效率,哪怕只在平均水平线以上,以及加上企业灵魂人物对行业变化做出适应性的正确判断,那么这种企业很难会倒下。除了这三个原则以外,在十三年的经营过程中刘立荣总结出给自己的几句决策金句:品质先于价格、收入先于成本、生存大于一切!
“金立未来是存活时间最长的手机企业。”刘立荣表示,手机品牌未来两到三年进入激烈洗牌期,全球手机品牌不会只剩下2个,也不会超过20个,而6到10个品牌存活会比较靠谱。
而对于目前火热的互联网手机,刘立荣认为,市场上没有纯粹的互联网手机,目前互联网手机70%的网上订单还是通过B2B市场走到了线下,如果公开市场、全球化市场做不好,未来几年任何一家互联网手机倒下都不会觉得奇怪。
立足线下渠道 重金打造品牌
随着互联网手机同质化的越来越严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产品质量也开始不断被吐槽之后,市场逐渐开始回归理性,以前主打互联网手机的概念牌也逐渐重新回到了现实的渠道中。
有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在放缓,有两个趋势,一个是智能手机销量本身在放缓,另一个是通过电商渠道卖出的手机量在减缓,早期每年增长40%,现在已大幅下降。据悉,当前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电商销售渠道占所有手机销售的40%,线下渠道占70%,中间叠加部分约为10%。
线下渠道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论及在公开市场的渠道掌控能力,能够在三、四线城市媲美VIVO、OPPO的也就只有金立,而刘立荣的信心也正式在于金立13年积累的公开市场渠道。
据了解,目前金立在内地市场有7万个线下网点、4万名线下导购员,能与之并肩的仅有步步高系的VIVO和OPPO,而线下渠道目前正是各大手机厂商竞争的焦点。刘立荣表示,2016年金立线下网店将扩充到10万,导购员数字增加到5万名。
同时,金立在品牌建设上开始发力。金立计划2016年1月份开始,投入5亿元以上资金在全国进行品牌优化升级,品牌营销重点投向品牌契合度高的体育项目,如与中国足球国家队合作投入1.5亿元,与央视5套合作投入2亿元以上等。再算上在印度板球运动的投入,金立将有约10亿远资金投放到品牌建设。
明年海外市场目标1500万台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厮杀惨烈,国产品牌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临近的印度,毕竟目前印度仍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过渡阶段。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厮杀惨烈,国产品牌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临近的印度,毕竟目前印度仍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过渡阶段。
市场调研机构IDC正式公布了2015年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为2650万部,较去年同期激增44%,即使是环比增长幅度也达到了19%。
据了解,2015年金立在印度出货量超过400万部,超过华为和小米,是印度市场表现最成功的中国手机品牌之一。金立目前在印度的工厂已经投产。
金立总裁卢伟冰表示,因为当地消费水平和中国相差10~15年,近50%的手机售价都在100美元以下,所以对苹果和三星这样的高端产品市场需求并不强,中国产品则更加物美价廉,对中国品牌是很好的机会。金力明年整体销量目标是4500万台,其中海外市场将占1500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