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时刻。2009年秋天,一次与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的密会中,宇龙酷派董事长郭德英向王演示了一款正欲筹划上市的新机N930,这款机器装备了德州仪器OMAP3630处理器—这是当时单核芯片领域的顶级产品,机身做工也因采用罕见的钛合金和陶瓷材质而令人津津乐道。此外,其免费中文精品软件应用亦超过3000个,在国内仍独树一帜。
王对该机赞不绝口,他提出的改进要求只有一个,能否将手机操作系统由Windows切换至Android系统。这一要求令郭德英颇感为难—要知道正是凭借Windows平台良好的商务性能,酷派方才成为国内最为知名的商务手机厂商之一。
事实上,酷派手机的操作系统正是郭的心病。酷派长期采用Windows系统,与微软的合作亦长达五年。而对于初出茅庐不久的Android系统,酷派不仅毫无技术积累,且落后同行已久,追赶乏力。技术狂人出身的郭也知道Android系统颇不稳定,前景难料。

彼时,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仍是诺基亚。其Symbian系统在2009年还占据了全球47%的市场份额,与之相比,Android系统当时只占据了区区4%的份额。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当时预计,Android系统可能在2014年赶上Symbian,事实证明,Gartner的分析师们保守得多。
会后,郭做出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决定,酷派产品的操作系统将全面从Windows切换至Android,并坚决执行下去。“转型的压力显而易见。这分两个层面看,以往Windows投入了那么久,放弃已做好的肯定很可惜,第二是在Android系统上如何做到差异化。两个问题带来的压力都很大,但不做Android又不行。”酷派副总裁张光强对《环球企业家》说。
在酷派历史上,类似的被动决策在一年前曾有过一次。2008年,国内手机市场由2G向3G升级过渡,电信运营商重组及此后的政策不明朗令其采购几近停滞,而当时酷派完全依赖于联通一家定制CDMA手机的商业模式,后者仅占7%的市场份额。2008年上半年,酷派手机的销量仅16万部,同期下滑了44.8%,利润更是下滑140%,从同期盈利1.24亿港元到亏损4930万港元。
“单独做Android,很多厂商都能做。选择Android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张光强说。这意味着酷派不仅需要将不够稳定的Android系统做得稳定,还要将酷派此前的用户体验全部平移至Android平台上,在Android与自有特色之间重新获取平衡。酷派以前的特色在于以联系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模式,用户从联系人切入即可连接到所需的应用,这与其他厂商单纯只改Android界面差别极大。
推倒重来的代价惊人。张不得不带领500个研发人员包下一个酒店秘密进行封闭开发。工作实行流水作业,昼夜不歇。“很多人七个月没有回过家,这场硬仗的结果是酷派花了7个月时间干了国际厂商1年半到两年的活。”张说。
郭善打硬仗。这场转型的结果是酷派从单一CDMA市场向TD-SCDMA、EVDO、WCDMA市场全面扩张。2011年,酷派全年出货量高达1500万部,在3G智能手机出货量约1200万部,其国内市场占有率目前仅次于诺基亚和三星,处于第三名位置。
精益求精
长久以来,酷派都非常擅长制造备受高端商务用户青睐的手机,时至今日,酷派仍是国内唯一销售5000元以上高端智能机的本土品牌。关于其产品力秘诀或许可将之归结于偏执。以配备3.5英寸屏幕的N930手机为例,其分辨率接近视网膜所能接受的极限,手机屏幕材质采用夏普的ASV屏幕,后者的排列模式可实现180度全视角。此外,在颜色显示方面,这项技术在观看动漫、漫画时更具质感和真实性。

这源于郭对于核心客户的理解。酷派的核心客户主要是高端商务人群,这一人群虽然只占国内手机用户中的3%左右,但看重手机品质与身份感,这促使酷派在加工工艺方面务必精益求精。如8910所采用的3D金刚玻璃是全球首次应用于手机。与常规将玻璃研磨成镜面不同,8910的创新在于将玻璃做成了一个弧面—既要保证玻璃与下方的LCD紧密贴合,又要保持一定弧度,为了实现这一技术,酷派花费整整一年的时间。这种技术处理的结果是手机即使从2米高度坠落也无大碍。
如何设计好产品?酷派ID总监陈铭镛的秘诀是多做分析,少做技巧。酷派尤其重视消费者和运营商的反馈。一旦设计部做完外观设计后,所制手板、模型部分均会被送至各地调研。对于反馈,设计部则会召集产品部、市场部及公司高管进行讨论。酷派分散在各地的直营店则将所收集客户反馈每周反馈至研发设计部门。每周高层例会则会讨论以下问题—多大的力度触摸最舒服、按键大小是否合适、是否好按,屏幕亮度是否舒适等等。陈透露,通常一款产品从雏形至诞生,研发设计部门所收集的用户回馈信息超过2000人次。
陈铭镛认为酷派优势在于对商务群体需求的深度挖掘,这些人群更关注上网速度、多媒体应用、快速查找及处理信息。陈认为iPhone并非无懈可击。例如其上网体验并不完美,字体较小,浏览网页则需来回滑动手指翻页,这对于商务人士来说费时费力。“重要的回归本土设计。”陈说。
在设计项目启动时,设计师通常会获得手机平台的3D档案(如电路板相关数据等),此后利用三维软件将手机正视图、侧视图、开盖图、背面图等线框图以1比1的形式导出成图片,之后打印出来发放给ID设计师。设计师会针对四视图和3D档案进行绘制,并且有针对性地对材质和效果做出解析图,便于结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进行评价。
此后,最棘手的是如何将其制造出来,彼时设计需要推动手机结构的革新。如何打造明星产品?陈铭镛的经验是要画草图,将设计意愿和想法直观地表现出来;其工业设计要考量人体工学因素,例如手机的照相按钮是否符合一般人手的大小及长度,甚至考虑人操作时候的美观度。精良的设计也可大大节约成本。在制作某款手机的过程中,陈铭镛曾希望屏幕用3D玻璃制造出晶莹剔透的效果。起初样本工艺可靠性不高,极限也只能达到2.5D。若将一片完整的玻璃折弯再加工,不仅弧度不美观,成本也会增加数十元。陈最终采用鸡尾酒瓶的设计概念,不仅摸上去非常有手感,也非常漂亮。“ID牵动结构,UI牵动软件。对于设计来说,外观、颜色都不难,难的是产品平台化。”陈说。单靠一个产品很难成功,要将产品系列化,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张光强认为手机的成功要素主要有二。一是功能性体验,包括产品定义的功能应用各方面的用户体验,二是饱含科技含量与设计美感。“消费者希望能从产品中看到,我们和他有一样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张说。
以8910为例,它采用了独特的直板双屏设计,手机下方设置了一个小屏幕,用户在任何时间不用点击任何按键即可查看时间、来电信息以及短信查询,这一设计源自张光强从钟表中得到的灵感。为了渲染效果,手机外壳着色选择为香槟色。为增强屏幕质感,避免指纹残留和划痕,设计小组选择了特殊的弧面玻璃面板。
郭德英本人亦亲手抓UI设计,例如酷派联系人界面中将“公司”放在上面,因为商务人士手机中的联系人很多,可能重名,而且一些联系人可能没有名字而仅有绰号。如此一来,可让用户快捷查阅。另一人性化技术名为翻转静音技术,即在操作界面中设计为上拨为通话,下拨为静音,如此设计便于用户在会议等特殊场合快速开关声音。为了方便商务人士用手机浏览查收数十兆的PPT,酷派的优化方案可将此前的10秒钟压缩至3秒钟。
共 2 页:1 2
《环球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