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手机报纸的实践看,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如中国妇女报手机版用户,每月的包月费用为20元;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如重庆联通对其手机报用户制定的最低价为5元看40分钟(600K)。三是借鉴传统媒体的盈利方式,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
而现阶段最主要的盈利还是主要靠前两种。这部分收入还需在服务商和报社之间分配。这对于手机报纸的长期发展显然是杯水车薪。全国性手机报基本上订阅费约15元/月,订阅收入中国移动占40%,SP占42%,报社仅占18%。地区性的手机报推广和发送的成本要比全国模式下低很多,订阅费用一般在5-8元/月之间,在订阅收入的分配上,广东为五五分成,在浙江报社与移动是四六分成。而目前全国性手机报刊绝大多数为免费赠阅,付费用户比例很小。因为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产业链各方显然缺乏继续开发手机报的动力。
另外,尽管手机报已风靡全国,但至今还没有全国性的管理办法出台,致使主管部门现在对手机报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电信主管部门认为,因为手机报向用户收费,应将其定为短信、彩信或WAP业务运营,属电信经营行为,理应取得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而目前已有的手机报大都没有到电信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报业管理部门则认为,对手机报进行舆论引导非常必要,监管应首先考虑手机报的社会责任。因此,应将手机报资质的审批权收归政府新闻出版部门审批,以确保手机报内容的健康和报业的合理经济收入。
从对手机报监管职能划分的不同观点,不难看出在如何监管手机报中潜藏的不仅是传统媒体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微妙关系,更反映了在相同战略目标下对控制权的争夺。而这一争夺的背后也反映出了手机报纸管理上的真空。
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