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将二维条码通过手机带入个人消费领域的是日本和韩国。在这两个国家,手机条码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手机条码在国外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其中,流行于日本的QR码和流行于韩国的DM码是最具代表性的。
在日本,2003年,四大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KDDI首先推出手机条码业务,市场巨人NTT DoCoMo公司近年也不断加强QR码移动服务市场的投入力度。现在的东京,人们在便利店里,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既可追溯食物的源头信息,包括日期、产地、原材料等,选购结束时,用手机内生成的QR码在一台小机器前扫描,即完成结算;当乘坐火车时,也无需提前购票,只需在入口处用手机进行扫描,即可完成购票和检票。
同样地,QR码也应用在购物中,物品上的二维条形码信息,经过手机扫描后,不但能显示产品的价格,也能得到关于购买产品的商品数据,如扫描蔬菜上的QR码,就可以知道蔬菜的产地及食用信息。据Engadget Mobile近日的报道,日本麦当劳在其食物外包装上印上QR码(QR code),用于给带有摄像头的手机识别,并通过识别出的内容连接到特定的供手机浏览的网站,将这种食物的具体营养成分显示给用户。
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公司整理来自Anchor Research在2005年6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用户在更新手机时希望带有的功能排名中,二维码识别排在第三。
NTT DoCoMo 2005年数据统计报告也显示:自2002年9月的手机QR码运营推广以来,业已实现了终端100%的普及率,手机QR码带动的非语音数据业务流量更是占到总流量的20%。日本Info Prant于2005年发表了以imode用户为对象所进行的QR码利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QR码的产品认知度为96.5%,实际使用率更是维持在73.3% 的高水平。
在韩国,DM码大行其道。伴随着iconlab等读码服务商的崛起,手机二维码市场也逐渐丰富起来,在明洞的商业场所,商家的橱窗、户外海报、CD……二维条码随处可见。同样,用手机来快速读取这些二维条码,就能直接通过手机访问指定网站,浏览最新产品资讯和下载定制的服务,如店家提供的折价券、CD主打曲的样段、甚至是电影片花等等。每天,你都能在报纸上刊出不同服务的二维条码,让大众所见的不仅仅局限于纸张之上,让消费者能通过手机即时上网,去找到延伸的内容、服务。如今在韩国的大学里,手机二维码被当做学生的身份证明,在使用学校公共资源时,刷个人条码就可得到服务,诸如借书等。
以读码服务巨头iconlab为例,韩国现在市面上已经有105款、共660万只手机支持iconlab的条码功能。目前,手机图铃下载和手机游戏下载已成为韩国最热门的读码服务,而且平均每天有6万~9万的点击量。Iconlab公布的市场调查数据还显示,手机图铃下载量40%~50%的都来自于热门手机的链接业务。
韩日的手机二维码产业,除了码制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上。
日本手机条码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主导推广,手机条码业务本身是开放的,消费者也可以无偿生成这个码,因此推广起来非常快。由于手机条码本身能够储存大量信息,消费者不但自己能够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进行编辑,还可以通过在编码内编辑URL进行快速上网。 这为移动运营商非语音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终端厂家也因为新业务的推广,而为自己的产品找到了新的亮点,但是由于缺乏业务控制,使编码内容本身具有可能存在不良信息或者病毒等风险,同时由于编码完全开放,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使得SP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无法找到合适的位置并赢利。而SP的缺位也使得整个手机条码市场的价值没有真正得以发掘。
相反,专利拥有者是韩国手机条码产业的主要推动者。庞大利润的诱惑促使诸多公司去研发自己的码制,韩国的三大电信业者都和iconlab合作,发展属于自己的读码服务。因此在韩国市场上至少有5种以上手机条码码制在流通。加之运营商的不参与态度、SP封闭的编码业务等问题,最后的结果是虽然整个产业链条很完整,但是整个应用市场非常混乱,终端内置的产品没有通用性,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多种码制的存在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各种码制之间的竞争也趋向恶性,无法建立大规模的市场应用,市场推广很慢。
意锐新创技术总监孙学全说:“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两个最先应用手机条码的国家,尽管模式各不相同,但是最后都不能算做成功了。”
中国手机条码应用刚刚开始 据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4年中国移动就开始试点探索手机条码业务,长沙和上海是最先的试点城市。在长沙主要是与麦当劳合作进行手机条码折扣券的试点工作,在上海则是与影城合作,开始试点手机条码技术电子影票。随着这两个试点工作的结束,中国移动决定在北京试运行该业务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今年5月17日,中国移动进行了手机条码整体的测试和规范的最后验收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移动并没有正式大张旗鼓地推动二维码产业。
据中国移动介绍,这是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有非常成功的手机条码案例,需要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来打造完整的条码产业链条,因此需要更加谨慎的测试与完善。据称,中国移动目前正在紧密地联系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技术提供商、终端厂家、内容提供商等。
据说现在试点已经筹备得差不多了。联想、中兴、诺基亚等终端厂家已经陆续推出内置识读软件的二维码手机,意锐等技术提供商也在进行最后的测试准备,SP方面也在进行相应的业务支持。
事实上,中国移动已经推出一些业务,试探消费者的反应。名片、上网、文本、邮件、短信,这五大业务推出后,中国移动都一直在关注消费者对于手机条码概念的接受程度。除了针对个人用户的应用之外,针对企业用户的应用也在试行,比如媒体的合作、网络购物等。相信在年内,手机条码肯定会正式推出。
手机条码应用前景广阔 手机条码未来将成为中国移动行业应用的一个重要技术载体,与手机菜单、搜索引擎组成手机上网三大入口,能够让用户在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媒体随时地获取任何内容。这将是非常庞大的一个市场,在未来两三年之内在中国可能会达到5亿元至10亿元的市场规模。
手机条码的出现将会大大拓展手机上网业务与手机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对于手机上网业务,它的应用与真正满足人们的需要,差距还是挺大的。事实上,限制手机上网业务的主要原因是输入网址过于麻烦,这个瓶颈也同样制约着手机电子商务的发展,而手机条码突破了这个瓶颈。
此外,手机条码还可以极大地扩展广告业务。相对于消费者每天被强制观看的“被动广告”,用户通过扫描二维条码登录WAP的方式让手机扫码成为一种“主动广告”。拿起镜头对准条码的人,往往是对条码旁的内容感兴趣希望了解更多信息的人,这能帮商家找到最有价值的人群。此外,移动运营商的监测平台不仅掌握条码扫描者的个人信息,还可对其连续的扫描行为进行消费偏好分析。
业内人士分析,条码识别业务具有很广泛的市场前景,绝不仅仅是用于商品广告或者目前已知的手机业务上。从日本和韩国的发展就可以看出,手机条码将会真正成为日常生活的信息中枢。那时,一个小小的手机可以变成真的“百宝囊”。当然,这个市场的开发还需要一段时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例如终端厂商、运营商、服务商、渠道、客户等多方努力和合作,以及消费者习惯的养成。
计算机世界网(www.cc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