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通信业务 > 新闻 > 中国移动公布2006年战略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中国移动公布2006年战略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2006-01-20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不单单是联创,亚信、思特奇等厂商的BOSS1.5收尾工作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有消息称,为了进一步适应下一步的市场需求,以分析和营销见长的BOSS升级版本,以及与之相应的BOSS网管项目都将成为中国移动在2006年的重点建设领域。而中国移动刚刚在不久前公布的2006年战略中,进一步强化支撑体系建设赫然名列榜内。
  相比之下,中国电信同样在支撑系统建设过程中频出大手笔。从ITSP到CTG-MBOSS,随着中国电信信息化体系战略规划的逐步清晰,上海电信、浙江电信等试点省份建设步伐也更加大刀阔斧。
  同向不同道
  然而,尽管面向营销、面向服务、面向下一代网络成为各个电信运营商们不约而同的支撑系统建设重点,但如果仔细看来,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的支撑系统建设道路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向敢为人先的中国移动在支撑系统建设方面却相对传统。除了北京移动等少数几个省选择了国外套装软件与本土厂商定制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外,其他大都继续沿用由本土集成厂商按照系统规范进行建设的模式。而中国电信的建设模式则与中国移动形成巨大的反差,套装软件被大量引入几乎成为了中国电信各个试点省份支撑系统建设的最大特色。经过了数年渐进式的支撑系统建设期后,运营商在系统开发模式选择上突然走到了一个“三岔口”。
  对此,中国移动支撑系统部副经理宁宇解释说:“目前中国移动在套装软件引入状况方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移动的BOSS系统建设规范相对宽泛,只对系统的核心部分提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其余部分则可以让省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建设相应的系统。在这种状况下,各省移动公司的个性化需求与本土厂商能够提供定制化开发的能力,以及双方相对而言较长的合作时间使得本土厂商在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大。”
  而中国电信的选择同样也有着其背后的原因。“从某种角度而言,由埃森哲协助规划的CTG-MBOSS战略已经将建设的主基调向套装软件倾斜。而在上海电信、浙江电信等省份的实际建设中,作为咨询方的埃森哲对套装软件的大力推荐,也使得这种被认为使能够直接引入国外支撑系统先进经验的建设模式颇受青睐。”某咨询公司分析师如此解释。
  据了解,为了加速“九七系统”的转型,中国电信力图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改变传统运营支撑模式的心态已经异常明晰。而套装软件作为已经在国际各个电信运营商内部被广泛采用的产品,似乎恰恰迎合了中国电信的相应需求。
  “浙江电信准备2006年全面在CRM、计费等领域引入套装软件,并预计在2007年完成本地网计费的改造,最终实现计费系统的省集中。”浙江电信信息化部副经理沈跃明在2005年底曾如此明确表示。根据其实施规划,加上已经初步实施完成的经营分析项目,套装软件将全面切入左右浙江电信支撑体系架构的计费、CRM以及决策支持这“三驾马车”。
  孰强孰弱?
  套装软件与定制开发,谁才是最好的?这个已经被业界争论了数年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而浙江电信恰恰也是引发这场争论的源头。
  据称,由于固网业务的复杂,以及多年来积累形成的流程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套装软件在浙江电信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短期内上线,这使得作为咨询与集成方的埃森哲处境尴尬。出于以上原因,亚信与联创被浙江电信召集,寻找支撑系统建设下一步的策略与出路。
  尽管最终结果尚未水落石出,但套装软件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开始暴露。相关专家认为,相比于定制开发的模式,国外咨询公司与套装软件厂商更加关注运营商的整体战略与规划,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关注支撑系统的整体布局。
  在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多年来形成的大量基于业务应用针对开发而成的各个系统所存在的不规范也就显得格外突出,势必需要首先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但是对于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下的运营商而言,尽快让支撑系统显露效果才是其首要需求。而这,最终导致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不和谐。
  “可以发现,在CTG-MBOSS规划中,诸多具体系统的建设规划更多地关注了功能需求,而很少考虑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国外的套装软件产品与国内运营商需求有着很多差异,在一些功能层面支持能力不够,造成了单纯使用套装软件难以实现需求的困境。”某国内支撑厂商项目经理对此如是说。
  结合套装软件与定制开发两方面的优势,于是被众多业内人士视为未来支撑系统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尽可能地将运营商流程固化,一方面根据具体需求对系统加以完善,这应该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宁宇认为,“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向整体战略和布局的规范化靠拢将会成为一个趋势。”而他也将北京移动这两种方式进行整合的尝试称为最接近成功的一条路径。
  执行的难题
  即便是运营商已经感受到了两种模式的优劣,但真正的改善过程还需加以时日。
  思特奇CEO吴飞舟称:“国外套装软件无非也是在经历了根据需求来定制开发,并不断完善的阶段,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模块化架构。而目前国内支撑系统厂商其实也在努力进行着模块化的改造,并在适应国内运营商需求方面更加及时和快速。从某种层面上说,在注重通用性的同时,更加专注于国内运营商的需求是本土厂商的最大优势。”
  与此同时,为了尽快缩小与国际套装软件厂商的差距,面向3G等业务的支撑系统解决方案也被本土支撑厂商当作了一个能够在未来与国际巨头平起平坐竞争的契机。“面向下一代网络的融合计费、网管等系统是我们目前主要的研发方向。另外,积极参与运营商共同制定相关规范,加强咨询与服务能力也是本土厂商强大的一个重要条件。”张有根透露。显然,已经在国内支撑市场盘踞多年的本土厂商们并不准备轻易地示弱。
  在这种状况下,国外套装软件厂商也不得不设法扩充自身的开发队伍来适应运营商需求。以Amdocs为例,其收购朗新的举措显然将目标指向了针对运营商的开发层面。而在北京移动项目中,拥有了由朗新补充的Amdocs对运营商及时服务能力已经被诸多业内人士看好。
  无论是北京移动还是浙江电信,操纵着支撑系统风向标的运营商们似乎已经意识到这种融合的必要性。在它们的左右下,包含了咨询服务厂商、套装软件厂商以及本土厂商等多个角色的竞合局面正在初显端倪。

通信产业报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