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通信业务 > 新闻 > “无线通”未获进网许可证 移动公话悄悄在前行

“无线通”未获进网许可证 移动公话悄悄在前行

2002-11-07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移动公话取得合法身份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许多地方公司迅速推出了无线公话业务,企图在公话市场取得一席之地。由于移动公话接入灵活,因此一段时间内移动公话业务广受推崇。后来,一些企业受利益的驱使,扩展了移动公话的使用范围,推出了诸如“移动商务电话”等新的业务,另外,部分地方随意降低资费价格,扰乱电信市场。经过当地电信管理部门的干预,许多企业明着按规定办理,暗里违规操作,移动公话开始进入地下行动。
  记者拨通天津1001客服号码,话务员告诉记者,移动公话业务代理可以就近到联通公司营业厅申请,具体资费是:主叫市话0.20元/分钟,返给代办者0.08元/分钟;长话0.70元/分钟,返给代办者0.30元/分钟。记者告诉她,本人在郊区,申请移动公话主要还是自己使用,问她是否可以。她告诉记者,可以,并且提醒记者,如果每月话费平均在120元以下,联通公司不愿意办理,因为这种业务来话也要收费0.20元/分钟,对于代办者不合算。
  记者通过有关人士了解到的福建移动公话的情况与天津大体相仿。目前,福建联通除了开办了移动公话之外,还推出了移动商务电话。移动商务电话的技术原理与移动公话相同,只是移动商务电话定位于商务办公电话,即高端用户,具体指月均话费在150元以上的用户。其资费标准与固网市话资费的标准相同,且来话不收费。记者向重庆移动市场部门负责人了解重庆移动公话的发展情况,她表示,对于移动公话,目前她不会发表任何看法,记者追问,是不是发展不够理想,她否认了记者的猜测。记者随后拨通了重庆1860,话务员告诉记者,具体资费是:市话0.40元/分钟,长话0.80元/分钟,当记者问她是否可以作为住宅电话,她说“应该可以”。根据从天津、福建及重庆获得的信息,各地除了提供移动公话业务之外,都基本上开办了类似移动商务电话的非公话业务。移动商务电话的资费与移动公话业务资费相同。除了重庆移动采取的公话资费与国家规定的移动资费基本相同,天津联通、福建联通的移动公话、移动商务电话资费明显低于国家规定的移动通信资费。
  针对目前移动公话的发展现状,记者请福建通信管理局有关人士发表看法,他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说,作为管理部门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依法加强管理。他随后向记者介绍了信息产业部关于移动公用电话管理的有关文件,其中信部电函【2002】215号文件《关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经营终端固定的移动公用电话业务的批复》对移动公用电话业务和资费做了明确规定:原则同意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将移动公用电话业务扩展到固定载体上的移动终端;终端固定的移动公用电话业务是移动运营公司利用移动通信网,将移动通信终端固定在非移动载体上作为公用电话终端,在公众场合所面向普通用户提供的一种移动电话业务;终端固定的移动公用电话业务应采用移动电话业务的资费标准;将移动电话终端固定地安装在一些单位内部、用于大客户接入(即所谓移动办公电话、移动商务电话)不属于移动公用电话。这种业务使用的网络系统、业务特征与移动电话完全相同,应执行移动电话资费标准,不得变相降价。
  根据信部电函【2002】215号文件,天津联通、福建联通的公用电话和移动商务电话业务采用低于移动业务资费标准的做法,显然是违反规定的。
  10月28日,中国联通数据与固定通信业务部总经理田文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他说,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移动公话限定为移动电话业务,必须执行移动通信的资费。如果运营公司按照规定对移动公话业务采取移动通信的资费标准,那么移动公话与固定公话相比,没有丝毫竞争优势可言。
  据记者了解,当初中国联通推出移动公话业务的出发点是避免与固定公用电话产生直接竞争。中国联通的移动公用电话定位在固定电路难以覆盖的地点,如工地、厂房等外来人员较多的地方,而且以移动IP超市为主要经营方式。中国联通没有市话经营权,联通的移动公用电话也只能打长途电话而无法提供市话业务。只能打长途而不能打市话的公用电话必然会让中国联通失去许多获利的机会。后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获准将移动公用电话业务扩展到固定载体上的移动终端,推出了移动商务电话。按照规定,移动公话和移动商务电话必须执行移动通信资费标准,移动资费比固定资费要高得多,因此移动公话相对而言也没有多大优势。
  如果重新界定移动公用电话,把移动公用电话业务定为公用电话业务,执行与固定公用电话业务资费相同或者相近的标准,一定会促进移动公用电话业务的飞速发展,这一设想是否可行有待业界进一步探讨。另外,目前中国联通的只有长途经营权,没有市话业务的经营许可,这不利于市话业务的竞争。显然,中国联通热切希望获得市话业务的经营权。如果中国联通积极争取在公话业务的市话经营许可,就间接获得了市话经营权。获得市话业务的经营许可对于中国联通的发展来讲,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移动公话是一个新事物,其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这需要业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才能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由于许多地方移动公话业务明显违反信息产业部的有关规定,因此这些运营公司想方设法避开电信监管部门的视线,市场推广工作显得“静悄悄”。对于制造移动公话终端“无线通”的厂商而言,它们理所当然要顾忌运营商的态度。尽管“无线通”产品市场增长迅猛,但是厂商仍然要保持低调,不能有太明显的市场动作。
  据福州一家生产“无线通”产品的终端公司的产品经理薛伟介绍,从7月份“无线通”产品投放市场以来,月均销售2万部左右,目前已经销售了近5万部,年内可以达到10万部。目前从全国各地发来的订单源源不断。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已经把该产品作为公司主推产品之一,计划还将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所需。
  而厦门的一家无线终端公司的高级副总裁燕鸿介绍的市场情况更好,这家公司今年已经销售了“无线通”产品10万部。由于市场前景看好,进入的门槛较低,导致无线终端制造商大量涌入,形成了该行业厂商的技术装备和生产水平良莠不齐。据燕鸿先生预测,不久,资产重组、联合兼并将在无线终端制造行业上演。
  “无线通”市场前景如此“火”,为何制造商却不愿把调子抬高呢?难道仅仅是碍于运营商的脸色吗?其实,制造商还有一个痛处。据燕鸿先生介绍,目前投入使用的“无线通”产品都没有获得进网许可证。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有关部门暂时拒绝给无线公话终端发放进网许可证。
  我们期待移动公话的政策越来越完善,公话市场尽快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无线通”尽快走出阴影。

新浪科技(tech.sina.com.cn)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