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D-LTE:技术试验获实质性进展
据工信部统计,从早期的TD-LTE技术试验到2011年国内6大城市的TD-LTE规模试验,包括工信部、三大运营商在内已有3500人次参与测试,累计完成超过2万个测试例组合。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TD-LTE工作组在年底公布了TD-LTE规模试验的最新进展。在下半年第一阶段规模试验接近尾声之际,已有11家系统厂商中的8家完成了IOT测试、单系统测试、关键技术等现阶段所有测试项目,其余3家也即将完成。在芯片环节,现有的国际、国内10家芯片厂商中已经有6家完成或者进入规模试验阶段。在芯片与系统设备的互操作方面,11家系统厂商和海思、创毅视讯等产品进展较快的芯片厂商都完成TD-LTE互操作测试,高通也与几家设备商完成了互操作测试。
在仪表开发环节,多个国内外仪表厂商已参与到TD-LTE试验项目中,在射频和协议测试等方面保持了与LTE FDD基本同步,但在无线资源管理方面TD-LTE仪表比LTE FDD滞后了一些。
继TD-LTE规模试验第一阶段验证了产业链在无线网络性能、多芯片、室内覆盖、终端以及核心网和承载等几大方面的技术与产品成熟情况后,今年年底开始的TD-LTE规模试验第二阶段进入到更新版本R9的功能性能验证,在终端环节将推进TD-LTE多模终端的研发,并开展“双芯片多模多待”的规模测试。据悉,目前已有4家终端厂商在今年第四季度提供多模数据卡或双待手机,不过从长远来看,单芯片多模方案也是芯片整体发展方向,这需要芯片工艺的支持,即采用40nm工艺,支持至少TD-LTE/TD-SCDMA/GSM三模。这方面已有7家芯片厂商表示将在明年提供产品。
2.100G:标准完善与实际部署并行
今年100G市场异常红火。虽然100G技术本身仍在完善,且处于初期市场推广阶段,然而得益于全球运营商的青睐,目前全球已有二十多家运营商部署了100G的实验局或试点,而且主流的运营商对100G引入也已有规划,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商用路线。
从中国市场来看,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今年就已明确表明对100G高速传输技术的看好,而且将在国内率先开启100G的测试,今年年底测试工作已经开启;而中国联通方面也欲在2012年开启测试,据悉其今年部署的40G相干网络正是为其100G的引入布局;中国移动动作较小,目前仍未有明确的引入规划,但是中国移动设计院已经成立了100G的相关项目,研究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目前业界几家主流的设备商都已经宣布推出了自己的100G解决方案,系统设备也已推出,然而在国内尚无系统测试,对于相关设备的性能仍然无法保障,工信部的相关专家指出,2012年,100G设备将进入全面的系统测试阶段,国内100G测试市场亦将全面崛起。
在今年通信展中,各主流设备厂商都展示各自的100G光传输解决方案,方案的重心放在了100G光传输的商用上。
华为发布了100G传输商用方案,可提供1500km的超长距离传输能力,并支持现网40G平滑升级到100G。而最新推出的超大容量OTN系统,将OTN/WDM最大容量从6T提升到了10T以上。
中兴通讯推出的100G方案,体现了端到端式的“全程”理念,形成了从骨干传输到IP层再到接入层的整套运维体系。其平台化的特色,充分考虑到了使运营商更容易向100G网络过渡。
阿尔卡特朗讯也提出了将100G以太网与100G光传输互联,同时向运营商推广。阿朗最先采用了PDM-QPSK作为100G的调制格式,实现2bit/sHz,该格式已被OIF列为标准。另外其还最早提出了相干检测的技术,2008年就在2550公里长的无电中继光纤上实现了16.4Tbit/s的传输速率。
烽火科技作为国内光通信主流厂商,很早就开始了100G方面的布局。先后承担国家973“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863“100GE光以太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传输试验平台研制”项目,在100G项目上具有丰富的理论及实验依据,并计划在明年年底正式推出商用产品。
3. LBS+“X”:打开位置服务新空间
2011年,LBS市场从喧嚣走向冷静,冷静后的LBS寻找到新的增长空间,这就是LBS+“X”。这个“X”可以是移动支付、虚拟增强现实等等。
Foursquare于2009年上线,短短一年时间风靡美国,很快的这股新的互联网风暴开始席卷中国大地。从此,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也失去了平静,逐步的被一个叫做LBS的名词所征服。现在中国市场的LBS市场可谓是百花齐放,切客、网易八方、街旁、啊呦网等都是当下LBS的主流平台。
目前看来,嘀咕、街旁引领的虚拟社区类LBS服务潮流暂时占先。此类别中,网易八方、冒泡、蚁信、开开、他社区、盛大游玩,已逐步找准自己的差异化目标。以开开和冒泡为例,前者倾向帮助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相互交流,建立朋友关系;后者在于如何将用户生活中的熟人关系圈映射到移动互联网上来。
除虚拟社区类之外,LBS应用还包括聊天类、游戏类、信息推送类等类别。专注于和小区邻居交流的“区区小事”属于聊天类,用来寻找餐馆的“大众点评”属于信息推送类。各类别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比如以聊天为主的“贝多”,用户也可以从中获得附近商家的打折信息。
游戏类LBS则是最新、最有想象力的一类,仅有16fun、云上飘、摩天轮等少数客户端可供选择。用户可以通过在到达某一地点时签到,获得积分或者更具诱惑力的“金币”,参与类似《大富翁》的买地建房游戏,从而以游戏中的成就感,激励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更多使用LBS服务。
但就目前发展形势来看,关于LBS的未来发展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开始沉心思考,反思LBS的瓶颈并寻找转机。首先,LBS潜在用户数量受到智能终端普及程度制约,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海量潜在用户就在眼前。于是,人们把目光转向始终不尽如人意的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不少业内观察者认为,加大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才是LBS进一步发展的唯一出路。非常容易理解:应用服务方面,既然简单的“签到”行为难以长久地黏住用户,那么,我们可以去挖掘更多,更创新的应用;商业模式方面,既然目前没能形成有力的商业模式,我们还可以尝试LBS+团购,LBS+精准推送,LBS图片分享,LBS+点评,LBS+AR(虚拟增强现实),LBS+移动支付....
虽然目前LBS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技术瓶颈,创意应用也只是冰山一角。但相信,随着LBS的发展。就像一些专家建议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LBS将被爆炸性地应用到生活,数以百万的人将行走在移动设备上,享受小小位置带来的巨大改变。LBS+X或许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金矿。
4.语音识别技术:从“山寨”市场壮大的重大发明
笔者之前一直对语音识别技术有所了解,但真正让笔者对该技术刮目相看还得讲一个故事。笔者的朋友公司办年会,其中有一项互动活动是输一句话到某指定号码,最先发送成功的人胜出。经过几个回合下来,胜出的竟然是一部山寨手机。该手机之所以打败神马诺基亚、苹果、HTC等智能手机,主要是其搭配了语音识别技术,神马搜狗、谷歌输入法都是浮云,语音识别才是游戏胜出的法宝。
2011年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2011年第十一届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评选结果发布会在京召开。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语音交互核心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选本届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的项目。这也让语音识别技术进一步走进前台。
用语音来操纵机器——这不只是流传多年的魔术,正在成为一门成熟的实用技术。苹果公司在乔布斯过世前夜展示的iPhone 4S应用Siri,让语音操控变成了一个想象力激荡的热点。
随苹果iPhone 4S一同露脸的语音服务Siri搅热了语音控制、人工智能应用市场,国内厂商也纷纷试水类似应用,欲与Siri掰掰手腕。日前,据记者了解,国内最大的手机浏览器公司UC优视正在秘密研发一款完全由语音控制的浏览器。广东国笔发明的Winguo(问果)语言智能系统,也在2011年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亮相。不过,尽管各厂商都投入重兵研发语音控制技术,也推出相关应用,但与Siri相比仍不是一个等量级。这些应用想媲美Siri,仍需继续努力。
在Siri把语音识别控制超热的同时,笔者深深希望已经被评为重大发明的语音识别技术,不仅仅只是电视广告中山寨手机的标配之一,而真正让其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5. IP-RAN:道路坎坷 前景明朗
目前,以AT&T、Verizon,Sprint等为代表的美洲一流运营商已经采用IP RAN建设其移动承载网,DT(Deutsche Telekom)、Telefonica、BT(Britain Telecom)、FT(France Télécom)等欧洲和拉美地区的主流运营商也开始建设自己的IP RAN网络。
对于全业务运营商来说,选择IP RAN做为其移动承载网络技术无论从产业链成熟度还是从未来的网络融合角度来说,都是非常契合实际的选择。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由于有庞大的基础传输网络,且具有一大批专业的IP网络维护团队,因此会更加青睐IP RAN解决方案,实现与传统固定网络的协同效应。
可以说,目前没有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所有的运营商对于承载网络的诉求,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将运营商的诉求点进行排列,关注那些更重要,更符合未来行业发展的诉求点。
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国移动对PTN孤注一掷式的部署策略,使PTN市场迅速崛起,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然而由于其网络的特殊性,缺乏固网业务,使得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引入PTN技术方面也有一定顾虑。中国电信在早期就专注于对IP RAN技术的研究,并在南方多省市试点,在今年更是进行了多轮的试点,充分验证了路由器方案可以满足3G基站IP化的需求。
中国联通方面则在去年年底就进行了PTN、IP RAN的实验网测试,验证了IP RAN对于HSPA+业务承载能力后,又开启9城市IP RAN试点,重庆、上海、珠海等地方联通通过IP RAN承载综合业务也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均对IP RAN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IP RAN在承载大带宽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中国联通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总工程师唐雄燕也指出IP RAN在未来移动回传承载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一位PTN阵营的厂商专家也坦言,IP RAN是移动回传技术的最终走向,即使现在采用PTN技术,其未来演进方向也会转向IP化。
IP RAN基于路由器技术演进而来,而PTN则更多继承了传输技术,技术发展的差异性使得IP RAN技术对于国内运营商现有的运维体系存在一定挑战,如何演进、如何过渡成为目前运营商内部研讨的一个重点话题。虽然向IP RAN演进存在坎坷,然而仍不可否认IP RAN技术对于运营商后期的综合业务承载、大带宽业务的支撑有较大裨益。
虽然在市场走势方面,难以明确,但仍有不少专家认为从技术角度,IP RAN更值得规模推广。从业务驱动来看,诸如IPTV等大带宽业务必将是下一步的主流,核心网层面的传输带宽将急剧上升,单从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就可以看出。LTE对于带宽要求较高,现有的PTN设备在承载未来LTE业务方面,将不具优势,中国移动已经在积极研究更大容量的PTN设备,以应对LTE网络所带来的带宽压力。
一位业内专家指出,从设备供应商方面来看,目前中兴、华为的PTN设备高端均为路由器改造而来,今后T级别以上的PTN设备可以想象必然是路由器的天下,这是因为目前市场上640G以上成熟的L2/L3商用交换芯片几乎没有,而路由器设备中核心交换部分的芯片,厂家都已经自研成功。而从移动回传应用来看,移动宽带已是必然趋势,LTE的承载要求移动回传设备必须具备3层功能,而且由于带宽的拓展,大容量的交叉需求将越来越明显,因此汇聚层、核心层设备的交换容量必将达到T级别。
6. C-RAN:研发与试点并行
今年,中国移动C-RAN项目在技术研发和试点应用上都取得很大进展。随着C-RAN在国内多个城市甚至海外地区建立起试点、现网部署逐步推进,C-RAN产业链上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其中,核心厂商的C-RAN研发与试验进展也成为近日ITU电信展上的热点。
在C-RAN项目上,中国移动首先和IBM、中兴通讯、华为、英特尔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借IT领域和通信领域的“先锋力量”进行C-RAN技术的研发工作。对于新部署的TD-LTE试验网,中国移动将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先行采用C-RAN集中化部署的TD-LTE系统。随着C-RAN关键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TD-LTE网络将逐步采用更多的C-RAN新技术。
C-RAN的建设目的,是从无线接入网架构上彻底改善传统建设方式对2G/3G网络带来的基站站型加大、小区干扰加大、射频器件污染严重等导致的底噪升高问题,以及无线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和业务量增大带来的弱覆盖现象加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两大挑战,中兴通讯在C-RAN的研发中提出了“4G技术2G化,提升网络质量”的理念。
据悉,中兴通讯今年的C-RAN研究进展还包括在超大容量基带池方面的项目。今年6月中兴通讯曾提供了一个超过上千载波的TD-LTE样机给中国移动进行测试,预计在2012年,该测试内容将有进一步拓展。可能会放到C-RAN试点现场,也可能拓展到多模方式,其架构采用中国移动提出的分布式交换架构。
在C-RAN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特点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即云基带的实现。在云集带的研发和部署上,华为提出了“先本地云、后区域云”的建议。
在华为看来,把基带集中之后,宏站和微站之间、宏站和宏站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为本地云,其价值是提升网络的质量,改善用户体验。而区域云相对是在本地叠加的云,可以实现两个本地云之间的负载均衡,包括控制层的统一处理整合等。基于通用CPU的区域云,在网络能力平滑扩展、保护投资、简化运维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价值。据悉这也是目前华为持续坚持研发的方向。此外,通过参与云南、吉林等地的C-RAN试点,华为还针对容量演进,提出了分层协同、分类基站的思路。
共 2 页:1 2
通信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