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巨震之后,社交网络等移动新媒体成为了传递信息、慰藉心灵之网。
“地震后,身边的人第一反应都是打电话,但无法接通;发短消息要么发不出,要么发出后对方无法收到。”在东京留学的严军(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大家发现,Twitter、Facebook、Mix(日本最大的SNS网站)仍可以通过手机登录。而这些网站成了震后许多日本居民交互信息的重要“生命线”。
“实际上,我第一时间想登录开心网向在国内的父母亲友报平安,可惜没登上。”严军说,最后他通过本土社交网站Mix与朋友取得了联系,继而给国内亲友报了平安。
新媒体“生命线”
地震发生时,汉王董事长助理张磊正在日本。他也发现,地震后电话语音服务无法使用,众多日本民众除了排队使用公用电话外,也大量使用社区网络发布受灾信息,与亲友取得联络。
事实上,地震发生后,日本三大电信运营商NTTDocomo、KDDI、Softbank均限制了语音服务。日本一些政府机构纷纷在SNS网站发出倡议,提示民众减少非紧急呼叫外的通话,转向社交网络发布信息。
“这或许是更为经济的公共资源分配方式。”张磊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相比语音服务的“点对点”属性,社交网络等新媒体使得资讯的公布、分享更具传播效率。
3月14日,日本东部许多地区开始实行每日停止供电3小时的限电措施。张磊告诉记者,在无法使用桌面联网应用期间,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依赖更甚了。
YukiKosuge是英国伦敦一家唱片公司的日裔高层,日本发生大地震后,他首次利用Twitter这种新媒体了解灾情,与亲朋好友进行联系。他说:“我最初依赖于传统媒体,但Twitter的表现却是迄今最好的。”
日本关西地区未受地震重大影响,身处大阪的日本律师白木智巳也通过电视、互联网等资讯,关注着重灾区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社交工具发出的资讯。白木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尽管他并不太常用Mix等网络社交服务,但依然关注着通过这些管道传出的信息。
除了寻找亲友,通过这道“生命线”还可以提供救助。游戏公司CyberConnect2总裁松山洋也通过Twitter公布了工作室地址,称他的工作室作为临时避难所,可对任何人开放,工作室内有电视,饮水和食物,可容纳30人左右。
不少企业也在通过这一渠道反馈信息。如针对许多人的关心,总部位于日本京都的游戏业巨头任天堂就在官方微博表示:“谢谢大家的关心,我们员工在地震中无任何伤亡,大楼也没有明显的损伤。”
在Facebook网站上,许多用户将自己所处位置及状况等相关消息告诉给好友和家人;在Twitter的十大热门话题中,有八九个与日本地震或海啸有关,参与灾后救援的人也通过Twitter发布各种信息,例如急救电话、海啸警报、修改后的列车时刻表、临时避难所等信息。
在人们公布灾情、寻求帮助、寻找亲人之外,社交网络在震后也被日本政府和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用来传递信息。日本消防厅等救灾机构都及时开通Twitter账户等提供信息查讯服务。随后,昨天日本首相府也开通了一个Twitter账户以传递震灾信息。
分析机构CurrentAnalysis的分析师布拉德·施明将各类社交网络称为 “生命线”:“从我今天看到的情况来看,社交网络已经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不仅鼓励人们采取相关的行动,而且还支持人们帮助和救援那些在灾难中遇险的人,让我们与亲人联系起来,并帮助我们传递最无私、最真情的人性。”
多层次救助
Web2.0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传播价值近年来正逐步强化。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在通信不便的地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第一次展现出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当时,诸多受灾资讯、求救信息通过QQ群、博客、视频直播等途径得以传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移动设备以及结合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社交网络工具兴起,让网络应用提供的救助力量正变得愈发强大。
事实上,Twiiter、Facebook等网站和应用早在去年智利和海地地震灾难期间,就已展示了强大的传播能力。在这次空前惨烈的日本地震中,除了社交网络,更多互联网服务也加入到求助行列中。
地震后,Google发布了PersonFinder网上寻人服务,以帮助遭遇特大地震和海啸的日本民众。据了解,PersonFinder网站支持的语言包括日语、英语、韩语和中文,用户可以通过信息面板查询朋友或家人的状况,受灾者也可以发布自己幸存的信息。这项服务可以直接嵌入到网站和社交网络,以方便尽可能多的人查询信息。
有的公司则选择提供移动互联网沟通的保障手段。如Skype宣布开通了可免费拨打日本本宫灾区和云南盈江灾区电话的服务。西班牙公司FON也宣布向日本开放50万个热点,供当地居民免费使用WiFi上网。此次免费活动将一直持续到日本紧急状态结束。
共 2 页:1 2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