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易观国际分析师王颖表示,黑莓是由其他功能性终端转做通信产品的,这一点与其他手机终端厂商有所不同,这样的定位注定黑莓将是一款小众产品。RIM内部对黑莓的用户定位也是这样:仅为政府和企业用户提供拥有独特加密技术的硬件产品。然而整个行业都在往大屏、触屏以及大众娱乐的方向转化,这使黑莓的认知度在一点一点减少。
电信专家项立刚表示,黑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时候,没有找到智能手机的感觉,而是片面地从办公角度来看待智能手机,从而走进了一条小胡同。没有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接受用户需求,是黑莓走下神坛的一大因素。
而对于转型动作的迟缓,项立刚认为,紧跟时代步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诺基亚在2004年就宣称自己不是一个手机企业,而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可最后结果怎样?有些公司不是看不见市场的变化,但真正抓住机会转型成功其实是很难的。
管理层争斗平添内耗
另一方面,管理层的混乱也严重拖累了RIM。此前,该公司一直由两位CEO联合执掌大局,他们对公司发展战略有不同的认识,在管理路线上互相掣肘,甚至很少同时出席公司活动,而两人的解决方案也大相径庭。
比如拉扎里迪斯主张推出新的黑莓操作系统,而贝尔斯利则试图走上授权自有技术的道路。后来RIM又做出一系列自乱阵脚的行为,让黑莓Mobile Fusion同时支持iPhone和Android设备。这一举动无疑让RIM放弃了自己的核心资产,也放弃了利用操作系统形成独有竞争壁垒的可能性,并为RIM带来了更加负面的影响。这样的局面,直到今年1月海因斯的上任才得以终结。
此后,谷歌和微软都给了RIM机会,业界也呼吁黑莓手机转投Android或是Windows Phone平台,不过碍于面子,在做过短暂考虑后,RIM还是放弃了改变系统的决定。
海因斯明确表示不希望RIM进入一个自己无法完全控制的商业领域。“我们并不太重视进入其他开源操作平台的建议,尤其是仅仅作为一个生产商,并被告知这个你不能做,你只能做那个,那么潜能的差异化该如何体现?增长的潜能该如何体现?我个人不认为进入其他操作平台就能够给RIM和其股东带来可观的股息收入。”他说道。
有专家指出,失去创新能力是RIM被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的真正原因。RIM的错误在于在大方向上从来没有认识到手机作为一个入口,可以做得更多。同时,管理层之间的争斗也增加了内耗。没有鼓励创新的机制,当中层员工处于随时会被裁掉的边缘时,保住饭碗不出大错就比什么都更重要。而中层员工本应该是创新的推动器。
出售还是转型
对于未来,一直想东山再起的RIM却因迟迟没有明确战略目标而让业界对其前景有了不同的猜测,抑或出售?抑或转型?抑或死去?
前不久,有消息称,RIM正在考虑将公司一分为二,把手机部门从其信息网络部门分离出来,并且出售黑莓硬件业务。另一种计划是公司保持完整,但将股份出售,而潜在买家是微软。
通信世界网总编辑刘启诚认为,与微软合作能得到的好处是有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注入。但是这样一来的话,RIM原有的手机业务就会受到冲击。同时也要吸取诺基亚的教训,不能轻易放弃自家的系统。而对于出售手机部门,此举可以效仿此前的摩托罗拉。或许拆分手机部门然后高价出售就是海因斯所说的RIM新发展战略。
但对于这些猜测,RIM则称更希望依靠自身力量渡过难关。可就在黑莓10推出的消息出来后,业界对RIM“自力更生”的做法一片看衰。很多分析师认为,黑莓10发布时间太晚,容易导致RIM的许多用户都在此空档区转投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的阵营。而消费者也已经厌倦了继续等待BlackBerry 10系列智能手机,因此RIM很难借此逆转局势。